道家思想的探究
在西漢政權穩固後,為統治者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以及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臣子奉行道家治理理念,減輕民負與賦税,使人民休養生息。漢文帝和漢景帝更是推行黃老無為而治之術,達到文景之治的鼎盛景象,出現「京師鉅富,太倉粟糧充斥」的國庫充盈民生富足。
然而,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尊儒抑道」之策,並被後世君主奉行,導致道家逐漸沒落。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興盛一時。唐朝君主崇奉佛教,將儒家、道家與佛教結合,形成「儒釋道」體系,進一步降低道家在思想上的地位。宋朝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盛行,道家思想也被融入理學之中,失去了獨立的地位。
儘管如此,道家思想仍對中國古代思想發展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皆揉合了道家思想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道家影響,形成禪宗。
馮友蘭在1948年的《中國哲學簡史》提出「新道家」概念,道家思想得以延續。一般認為,老子應是道家思想的始祖,經由莊子的發展,成為一門經典。法家、名家、縱橫家亦受道家影響。
秦末嚴酷的社會環境,使西漢統治者採用黃老之術治國,直到董仲舒提倡儒學,道家才逐漸淡出主流思想,融入儒家思想之中。東漢明帝夢見金人,使得佛教傳入中國。魏晉時期道家雖有復甦之象,但同時也受佛教影響。
道家思想倡導「順應自然」,主張在使用律法時(法與法律不同),大道已廢棄。因此,社會上不應有道德與仁義,因此不主張用法治人;法家則主張用法來懲治人民,認為人性本性劣根,要用權威與法令來治理國家。


道家和法家思想多有牴觸,但到了法家的韓非子時,卻利用道家思想闡發法家理念。
儘管道家學派區分繁多,但其核心思想仍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這一觀點成為所有道家流派的基礎,是道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道家重視生命,追求生命存續與養生,輕視物質享受,以精神上逍遙自得與萬物的齊一為最高境界。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文版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認為是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解讀且問題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整體上傾向治理國家方面,但在人生觀上強調清虛自守和卑弱自持。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理念,主張無為卻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顛覆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
老子和莊子皆意識到在終極面前語言的無能。老子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符合常識的日常經驗,無論這樣的世界多麼真實,其主要特點是非永恆性。而「道」因其不可言説的永恆性而無法預先決定,亦不可名狀,不同於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不存在,相當於無。這是一種與任何可命名、確定有限的存在或實體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顯然是真實的,並且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
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為是「道」的體現,自然也以此存在於「道」中。
與儒家提出的「天」相比,「道」一詞的使用表明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論觀點,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後存在著一種意向性、不可逆的力量,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離的。老子認為自然的運行是自發運行的,無目的的「道」的體現,一切有限存在誕生於非存在,並復歸於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巔峯。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描述這一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於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自然哲學),老子在描述經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注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更體現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意,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對人類領域也有深刻關懷。由於「道」存在於一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於「道」所帶給我們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無。對於生活方式,老子認為,對於居住於「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的人來説,慾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於人本身的慾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然而現實是「道」在人類領域上發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於兩個因素:一是文明的興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墮落應作變化)。
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於政治領域,然而並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許多對統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治者要使人民不亂慾,不沉迷於追求「仁義」,而統治者自己同時採用無為而治的方針。領悟並體現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復於「道」的狀態之中。老子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最低等的人只知道統治者的存在,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次一等的人,領導者施行恩惠於民,人民都稱讚領導者;再其次一等的人,治理人民時用教令和刑法威嚇,人民都會害怕;最差等的人,用權術和欺騙愚弄統治人民,人民都會推翻它。
莊子通常被認為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者,但事實並非如此,二者差異在於老子主張德源自於道,而莊子主張德出自於人,他的著作表現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後人常將他和老子並稱「老莊」,是他道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是一位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其思想主要關注生命,以修身為主旨,「內聖」的觀念被莊子發揮到了極致。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後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的培養,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態度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代表作《逍遙遊》是先秦散文的巔峯作品之一。
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對於「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並以自然的形式顯現出來,莊子的觀點則有所不同。莊子在支持「道」是無(非存在)的同時,比老子更加關注「道」中關於「存在」的內涵。《莊子》中的「道」表現出了豐富多樣且創造性的特質。莊子並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於具有一定侷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準確地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將著眼點停留於自然循環變化的規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於自然的創造性的欣賞對後代也有著相當深的影響。
在《莊子》一書中,記錄了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峯。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於存在和本質的廣泛關注,影響了當時與後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假如語言沒有受日常虛假意識或成見的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一致。「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表達事物,但無論從道德層面或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錯的方式來討論它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係才能找到本源。對於日常經驗性的世界,是一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一定相似之處)。與老子對於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一種審美的、藝術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於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於「道」在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的問題。
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境中解脱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是與生俱來,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鋭地意識到,老子的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地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這其中存在著矛盾。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使人們將注意力集中於變幻無常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巔峯所在。莊子深刻地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衝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的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又有什麼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脱。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的「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而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書的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既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麼能出現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黃老學派,是戰國時代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的思想家們以黃帝和老子的傳説事跡作為依託,主張以「道」治國。申不害、慎到為此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與其他道家的思想有著顯著的區別,它的重要特徵是與法家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繫,有些學者視其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
黃老學派被西方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 (instrumental Taoism)。
司馬談曾如此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相牴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黃老學派不同意其他道家所主張的無政府主義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認為:「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即賢人不一定能説服所有的人,但權勢卻能使所有的人屈服。國家權力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君主可以用帶有權威性的法律和制度來操控羣眾的行動,讓他們對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黃老學派還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託給他人,而君王自身只是遵循「道」的精神而監督制度的執行。
中國哲學大師,新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之中提出了新道家(當代新道家,又稱現代新道家)的概念。
道家崇尚自由,這與現代自由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與儒家強烈關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説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説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都是代表小國貴族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他們反對侵略,反對富貴,主張和平,反對壓迫。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們主張小國寡民,公社復歸,並主張實行愚民政策,不尚賢,反對儒家提倡的禮制。從主流上説,老子、莊子都是反封建壓迫的哲人。
在哲學思想上,老子、莊子都認為天下萬物出於道,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範疇。他們都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從《道家思想解密》來看:老子、莊子是我國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學者。
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後退隱。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
《道德經》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其思想的傳播,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曾對孔子和孫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直接繼承道家傳統的莊子思想對後來的佛教禪宗和中國文藝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曾為蒙漆園吏。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屨為生。莊子信奉老子的學説,同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否定知識,有濃厚的消極情緒。作為中華文化的分支,道家為中國的智慧寶庫中增添了很多內容、價值和人文貢獻,它那與儒家截然不同的思想為中國的文化開闢出了新的探索之路,為世人尋找一種理想的自然生活提供了參考依據。
它的核心代表人物主要有三個,對於老子、莊子,因為名氣很大,所以我們一般都知道,但是道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他究竟是誰呢?一起來看下。
\title>老子,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老子的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後世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
道家人物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孕育出許多影響深遠的道家人物。本文將介紹幾位著名的道家人物,探討他們的思想和貢獻。
道家人物 | 生卒年 | 主要思想 | 著作 |
---|---|---|---|
老子 | 約西元前5世紀 |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道德經》 |
莊子 | 約西元前4世紀 | 齊物論、逍遙遊 | 《莊子》 |
列子 | 約西元前4世紀 | 物我兩忘、虛化無形 | 《列子》 |
關尹 | 約西元前4世紀 | 抱朴守靜、清靜無為 | 《呂氏春秋》中的《關尹子》 |
文子 | 約西元前4世紀 | 法天應人、無為而治 | 《文子》 |
徐無鬼 | 約西元前3世紀 | 虛靜無為、心齋坐忘 | 《呂氏春秋》中的《論行》 |
田駢 | 約西元前3世紀 | 清靜無為、無欲無執 | 《管子》中的《心術上》 |
慎到 | 約西元前3世紀 | 約法自然、因勢而變 | 《慎子》 |
彭蒙 | 約西元前2世紀 | 虛靜無為、心齋坐忘 | 《淮南子》中的《原道訓》 |
王弼 | 西元226-249年 | 玄學清談、得意忘言 | 《周易注》 |
老子
老子,相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無為而治。其思想精髓體現在《道德經》一書中,影響後世深遠。
莊子
莊子,老子思想的繼承者。他提出「齊物論」,認為萬物平等,不分貴賤。強調「逍遙遊」,追求精神自由和心靈解脱。其思想反映在《莊子》一書中。
列子
列子,莊子的弟子。他主張「物我兩忘」,強調忘卻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提出「虛化無形」的思想,認為一切事物均為虛幻,應追求精神境界。
關尹
關尹,老子和莊子的弟子。他主張「抱朴守靜」,強調清靜無為,摒棄一切外物。其思想體現在《呂氏春秋》中的《關尹子》。
文子
文子,老子和莊子的弟子。他提出「法天應人」,主張效法自然,順應天命。強調「無為而治」,主張不幹預自然和社會發展。
徐無鬼
徐無鬼,楚國人。他主張「虛靜無為」,強調心靈的清靜和無為。提出「心齋坐忘」的修行方法,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田駢
田駢,齊國人。他主張「清靜無為」,提倡無欲無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其思想體現在《管子》中的《心術上》。
慎到,趙國人。他主張「約法自然」,認為法律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強調「因勢而變」,主張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政策。
彭蒙
彭蒙,秦國人。他主張「虛靜無為」,強調心靈的清靜和無為。提出「心齋坐忘」的修行方法,追求與道合一的境界。
王弼
王弼,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主張「玄學清談」,強調抽象思辨和語言的詮釋。提出「得意忘言」的思想,認為道的本質不可言傳,只能通過體悟和內省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