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星天牛的生活史
引言
斑星天牛,又稱星天牛,廣泛分佈於台灣及其他亞洲地區。此蟲為果樹重要害蟲,為害初期不易察覺,嚴重時植株全株枯死。本文將介紹斑星天牛的生活史,以便掌握其最佳防治期及方法。


幼蟲
斑星天牛的卵孵化為幼蟲後,即棲息於枝幹內,以啃食內部組織維生。幼蟲期漫長,可達十個月以上,為害果樹最劇烈。幼蟲長期啃食,破壞植株組織,導致樹勢衰弱、枝葉乾枯、折斷,甚至死亡。
產卵
雌蟲交尾後選擇樹幹基部或較粗壯枝幹產卵。產卵前會咬出孔洞或裂隙,將卵產於其中。卵形狀如米粒,產卵期約一週,雌蟲可多次交尾並產卵,一生可產七十至八十枚卵。
交尾
成蟲羽化後數日即可交尾。雄蟲追逐雌蟲後,趴伏於雌蟲上方進行交尾。雌蟲體型通常較雄蟲大。
生活史
斑星天牛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台灣每年一個世代。成蟲於四月陸續鑽出枝幹,交尾後雌蟲產卵於樹皮內。幼蟲在枝幹中棲息,經八至九齡期,年底或隔年春天化蛹,羽化後鑽出枝幹,完成一個世代循環。
階段 | 行為 |
---|---|
成蟲 | 鑽出枝幹、交尾、產卵 |
雌蟲 | 選擇產卵部位、咬出孔洞、產卵 |
卵 | 孵化為幼蟲 |
幼蟲 | 棲息於枝幹內、啃食組織 |
蛹 | 在枝幹中化蛹 |
成蟲 | 鑽出枝幹、完成世代循環 |
為害習性
斑星天牛主要為害果樹,包括柑橘類、番石榴、荔枝、楊桃、印度棗、蓮霧、龍眼、無花果、木瓜等。為害初期不易察覺,防治難度高,嚴重時植株全株枯死,造成產業損失。
馬庫白星天牛:大自然中的藍寶石
馬庫白星天牛(Megacyllene maculata)是一種美麗而獨特的鞘翅目昆蟲,以其鮮豔的藍色色澤而聞名。馬庫白星天牛廣泛分佈於北美東部,從加拿大南部延伸至墨西哥北部。
特徵
馬庫白星天牛體型中等,長度約為 12-20 毫米。其身體呈深藍色,帶有光澤,覆蓋著白色斑點。這些斑點排列成不規則的條紋和環形,形成引人注目的圖案。馬庫白星天牛的觸角長而細,呈黑色,分為 11 個節段。
特徵 | 描述 |
---|---|
體長 | 12-20 毫米 |
體色 | 深藍色,帶有光澤 |
斑點 | 白色斑點,排列成不規則的條紋和環形 |
觸角 | 長而細,黑色,分為 11 個節段 |
棲息地和分佈
馬庫白星天牛主要棲息於落葉林和混合林中。牠們特別喜歡櫟樹、山毛櫸和楓樹等闊葉樹。馬庫白星天牛廣泛分佈於北美東部,從加拿大南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延伸至墨西哥北部(索諾拉州和奇瓦瓦州)。
地區 | 範圍 |
---|---|
北美 | 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 |
美國 | 東部各州 |
加拿大 | 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
墨西哥 | 索諾拉州和奇瓦瓦州 |
取食和生活史
馬庫白星天牛取食闊葉樹的樹液和花粉。成蟲在樹皮縫隙和樹葉下產卵。幼蟲在樹皮下取食,並在樹幹中化蛹。馬庫白星天牛的世代時間約為一年。
文化意義
由於其美麗的藍色色澤,馬庫白星天牛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一些部落將牠們視為力量和好運的象徵,並將牠們用作飾品和護身符。今天,馬庫白星天牛仍然受到昆蟲愛好者和收藏家的追捧,其標本被視為珍貴的收藏品。
保育狀況
馬庫白星天牛的數量正在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和過度採集。牠們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列為近危物種。保護馬庫白星天牛的措施包括保護其棲息地、減少採集並提高公眾意識。
延伸閲讀…
馬庫白星天牛| 台中都會公園
馬庫白星天牛 – 一隻米的意洛思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