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意思】揭密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鮮為人知的禁忌與限制

【禁忌意思】揭密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鮮為人知的禁忌與限制

禁忌:超越言語與行為的禁忌

禁忌,一種深植於文化觀念中的禁令,禁止特定言論或行為的產生,因為它們被視為令人厭惡或神聖不可侵犯。[1][2] 這樣的禁令幾乎存在於所有社會中,是普世的文化特徵之一。儘管殺人、強姦和亂倫等行為通常被視為禁忌,但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禁忌,從粗俗的語言到飲食限制,不一而足。[1]

禁忌意思 Play

社會科學中,”禁忌”的涵義已被擴展,嚴格禁止與道德、宗教或文化規範相關的神聖或禁止事物的任何領域。[3] 正如經濟學家 Chaim Fershtman 所言,”禁忌只有在違反時會產生潛在的個人利益才有意義”。換句話説,對個人有害的行為本質上就不會被執行,因此也不能被視為禁忌。[4]

大多數西方語言中,禁忌被稱為”Taboo”,這個詞源自玻里尼西亞語,意為”明確識別”。[5] 航海家兼探險家庫克在他的航海日誌中描述了波里尼西亞人的行為,他們使用”tapu”這個詞來表示任何被禁止做、看或觸摸的事情。

禁忌意思

禁忌是一個基於社會規範或文化約定協議的社會契約,以明確的方式命令或禁止某些行為。禁忌通常被認為是不容置疑的、嚴格的、無條件的,它們普遍存在,是正常運作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禁忌作為社會規範,仍保持著默示或通過間接主題化(例如反諷)或雄辯的沉默來表達,被禁忌遮蓋的事物被排除在任何合理的辯護或批評之外。正因為它們的共同認定和隱含特性,禁忌有別於成文法律中帶有正式處罰的明確禁令。[5]

幾乎任何出現在人類視野中的生物、物體或情況都可以成為禁忌。禁忌可以涉及語言、物品(例如食物禁忌)、行為(例如亂倫禁忌)、衝突話題、植物和動物、資源的使用、個人或社會羣體等。[6]

禁忌有時是為了保護人類個體,但它們存在的可能原因還有很多。有些禁忌有明顯的生態或醫學背景,例如對排泄物的禁忌。[6] 即使那些最初被視為與宗教或靈性相關的禁忌,也可能具有生物學上的解釋。禁忌可以幫助更有效地使用資源,但當它們只適用於社會羣體的一部分時,它們也可能被用於壓制目的。特定羣體或部落視為其生活方式一部分的禁忌,有助於該羣體的團結,幫助其在其他人面前脱穎而出並保持其認同,從而創造一種”歸屬感”。[3]

由於人類具有避險本能,當災難發生時人類無法處理時,人類會在往後的社會生活中避開這些行為,並認為這些行為會對人類生活帶來不可逆轉的災禍。這些行為與災禍的因果關係,導致人類主動形成避免這些災難發生的意識或行為,禁忌便是人類透過這種思維模式產生出來的。[7]

禁忌和宗教同時產生,西方學者認為宗教始於驚奇,而從東方的文化中能看出對神靈的祭拜和敬畏之心,與對神靈力量產生出的驚奇情感是有密切關聯的。驚奇是人類對不可抗拒之物產生出的心理反應,如果人們將這些情感與某些行為產生固定的關聯,此種意識和心態會趨使人類做應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於是,禁忌和崇拜的心裡便會同時產生。[8]

禁忌也是社會身分中不可缺失的一環,當接受某個社會身分,就表示你接受了那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規範以及禁忌,對於想要維持這種社會身分的渴望,會驅使人們對於有違反禁忌的想法進行懲罰。因此能使人們達到對自我行為跟想法的管制,達到有效的社會控制。[9]

飲食禁忌廣泛存在於各地的社會中,包括對食物類型、進食方式、進食時間的禁忌。許多飲食禁忌與宗教有關。例如,在許多徒手進食的文化中,通常要求只能用右手進食,使用左手是一個禁忌。

在同一個社會中,不同羣體可能有不同的禁忌。例如,印度教的婆羅門種姓不能接觸、食用肉魚蛋等食物,也不吃或烹飪洋葱和大蒜,但另外三個種姓沒有此禁忌,只在特定宗教場合或成為寡婦時,禁止吃蛋、魚、肉類。

某些詞彙或語言在特定場合被禁止,例如漢字文化圈及玻里尼西亞文化的避諱,需要避免説出地位尊貴的人或死者的名字。新幾內亞一些民族在採集露兜樹果實時,必須使用露兜樹語。在一些猶太教和基督教教派中,神的名字過於神聖,不可説出。

禁忌的意義

禁忌,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指某些行為或事物由於傳統或習俗的約束而不能觸犯或從事,也可以指某些言論或觀念由於社會規範或宗教教條而不能公開表達或宣揚。

  • 維持社會秩序:通過禁止某些行為,禁忌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避免混亂和衝突。
  • 保障個人安全:一些禁忌,例如禁止殺人或傷害他人,保障了個人的生命安全。
  • 維護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有助於維護教義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加強信徒對宗教的虔誠。
  • 傳承文化傳統:文化禁忌可以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例如在某些民族中,忌諱毀壞或丟棄具有文化意義的物品。

禁忌的打破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一些禁忌逐漸被打破。這主要歸因於:

  • 科學知識的進步:科學研究揭示了許多禁忌背後的非理性因素,削弱了它們的權威性。
  • 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隨著社會觀唸的更新,一些過去被視為禁忌的行為或事物被逐漸接納。
  • 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法規的完善可以替代禁忌對某些行為的約束,使人們在法律框架內自由行動。

禁忌的再建構

儘管一些禁忌被打破,但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也出現了新的禁忌,例如:

  • 網路隱私:網路時代,個人隱私受到保護,侵犯他人的網路隱私成為新的禁忌。
  • 種族歧視: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種族歧視言論或行為受到譴責,成為禁忌。
  • 環境保護:由於環境危機的加劇,保護自然環境成為新的禁忌,例如禁止濫砍濫伐、亂丟垃圾等。

結論

禁忌是社會文化中重要的規制力量,在維持秩序、保護個人和羣體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禁忌不斷被打破和再建構,既體現了社會進步的趨勢,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變和豐富性。

延伸閲讀…

禁忌-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禁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