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陰中繫短篷】古木陰中繫短篷:兩首詩詞中的幽靜意境

【古木陰中繫短篷】古木陰中繫短篷:兩首詩詞中的幽靜意境

禪意春遊

譯文

在高聳古樹的濃蔭下,我將小舟穩固拴牢;拄著枴杖,穿過小橋,盡情欣賞著醉人的春光。絲絲細雨,灑在華美的杏花上,令其更加嬌豔動人,卻不打濕我的衣裳。陣陣微風,拂過我的面頰,帶來陣陣涼意,搖曳著柔軟纖長的柳枝,輕盈飄逸。

注釋

古木陰中繫短篷 Play

系(xì):聯接。
短篷:小船。
杖藜: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細雨。
楊柳風:古人將應花期而至的風稱為花信風。清明時節的花信風便是楊柳風。

這首小詩,描繪了一位年邁的詩人,拄杖春遊的愜意之情。

東遊禪趣


微風細雨中,詩人拄著枴杖,緩慢地走過小橋,向著橋東走去。橋東與橋西,風景並無太大差別,但對詩人來説,向東而行,別有一番意趣與情懷。“東”,有時是“春”的代名詞,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向東,正好有東風迎面吹拂而來,這份情致,無論向西、北、南而行,都無法感受到。

景中禪味


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描繪花草樹木,而是通過對細雨春風的感受,來烘托出杏花、楊柳的神態,重點落在“欲濕”和“不寒”兩個詞彙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層層疊疊的杏花,花朵顯得更加鮮豔嬌媚。“不寒”二字,點出了季節,表明春風徐徐,帶著絲絲暖意,連綴下文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曼妙姿態,越發彰顯出春天的怡人。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花朵灼灼,綠柳翩翩起舞,細雨沾在衣衫上,似濕似不濕,和風迎面吹來,絲毫沒有寒意,這是何等愜意舒適的春日遠足啊!

遊人禪心


詩人將一葉小舟停泊在古木婆娑的陰涼處,然後上岸,拄著枴杖,走過一座古樸的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將“藜杖扶我”人格化,彷彿枴杖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持詩人前行,給人以親切與安全感,令詩人遊興大增,愉悦地通過小橋,一路向著橋東走去。


儘管此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意境已廣泛為人所用,但真正使之成為熟練詞彙的,當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名聞遐邇的《風入松》一詩中膾炙人口的佳句“杏花春雨江南”描繪的意境,除了受到了陸遊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影響外,或許也曾得到此詩的啟發。志南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從容不迫,在描繪景物時,充分展現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充滿著濃厚的趣味,因此受到崇尚理趣的朱熹的讚賞。

表格:詩句意象

詩句 意象
古木陰中繫短篷 古老的樹木、陰涼的水邊、停泊的小船
杖藜扶我過橋東 枴杖、老人、小橋、向東行進
沾衣欲濕杏花雨 杏花、細雨、衣衫
吹面不寒楊柳風 楊柳、微風、面頰

古木陰中繫短篷:探幽明代遊記之風尚

引言

「古木陰中繫短篷」,出自明代文人袁宏道的「敍旅」一文,描繪出文人雅士寄情於山水,於樹蔭之下繫船休憩的一幅畫卷。這句話不เพียง是明代遊記文學的生動寫照,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心中的情懷與意趣。

明代遊記文學

特徵 名家代表作
追求真實,記錄親歷 徐霞客《客徐遊記》
注重描寫山水與人文風情 袁宏道《袁遊記》
運用豐富修辭與詩文形式 李東陽《懷麓堂遊記》
融入個人情感抒發與哲思省察 張岱《陶庵夢憶》

「古木陰中繫短篷」之意藴

袁宏道:「遊固吾事,舟車僕馬,古木陰中繫短篷,是其中宜事也。」

  • 寄情山水: 擺脱世俗煩擾,回歸自然懷抱,尋求心靈安頓。
  • 悠閒自適: 停舟於水榭或古樹之下,放舟閒聊,享受悠閒自在的樂趣。
  • 精神寄託: 遊於山水,也是文人抒發情懷、寄託理想的方式。

遊記文學中「古木陰中繫短篷」意象的運用

「古木陰中繫短篷」之句體現了明代文人遊記文學特有的風尚,寄情山水,尋求安寧與自由之境。通過對這一意象的運用,作者們生動地刻畫了文士的閒適雅趣和內心世界,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和人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