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發病」的探源——從「破病」一詞談起
前言


探索語言的本質,釐清詞語的真正含義,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母語的豐富性。本文將試圖考究台語「發病」一詞的起源,並解析為何「破病」一詞並非其本字。
「破病」的謬誤
所謂「破病」,指的是生病一事,然而,從語詞結構和意義的角度來看,此一説法並不恰當。台語中,「破」字用於描述損壞或破裂,而「發」字則包含興起、產生之義。因此,「發病」才能準確表達疾病發作的意象。
山攝入聲字的音變
從古代音系考察,「發」字的中古音為「方伐切」,讀作 p̀-uaʔ。而台語入聲字在白讀時,其韻母可能轉化為 -uaʔ,聲母則可能轉化為 p̄- 或 p̀h̄-。因此,台語中,「發」字的白讀音可演變成 p̄h̄-uaʔ,與台語「發病」的讀音吻合。
形聲字的佐證
以「發」為聲符的形聲字,其台語發音也提供了旁證。例如,「撥」字的白讀音為 p̄h̄-uaʔ,「潑」字的白讀音為 p̀h̄h̄-uaʔ,這些字的聲母皆符合 p̄- 或 p̀h̄- 的音變規則,進一步支持「發病」一詞的合理性。
詞例的比較
客家語中,與台語「發病」意義相近的詞為「發病」,其音形與台語相符,説明兩者在詞源上有聯繫。由此推斷,《漢書》中的「發病」一詞,當為台語「發病」的本字。
詞語 | 台語 | 客家語 | 意義 |
---|---|---|---|
破病 | p̀h̄-uaʟ-pē⊦ | ||
發病 | p̄h̄-uaʔ-pẽ⊦ | 發病 | 生病 |
結語
綜上所述,考量語義、音韻和詞例等證據,可確認台語「發病」一詞的本字應為「發病」,而不是「破病」。此一探源不僅增進我們對台語語言系統的理解,也為語言研究提供一個有益的案例。
你有什麼破病?身體出現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大病前兆!
你有什麼破病?身體是我們的本錢,如果身體出狀況,可就麻煩了,輕則影響日常生活,重則可能致命。因此,瞭解自己身體的症狀,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以下列出了幾個常見的症狀,如果出現這些問題,請不要輕忽,儘快就醫檢查,找出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延伸閲讀…
呂捷歷史-朕即天下! – 跟大家聊個台語的習慣用法~ 你生病 …
你到底有什麼破病?
症狀 | 簡介 | 可能原因 |
---|---|---|
發燒 | 體温上升超過 38°C。 | 感染、發炎 |
持續咳嗽 | 3 週間以上咳嗽不停。 |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結核病、腫瘤 |
胸痛 | 胸口部位感到疼痛、緊迫、燒灼感或壓迫感。 | 心絞痛、心肌梗塞、肺栓塞、肺炎 |
腹痛 | 腹部劇烈疼痛或絞痛。 | 腸炎、腹膜炎、膽結石、腎結石 |
頭痛 | 持續性、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 | 腦腫瘤、腦血管疾病、偏頭痛 |
失眠 | 長時間無法入睡或無法維持睡眠狀態。 | 壓力、焦慮、憂鬱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便血 | 排除帶有鮮血或暗紅色糞便。 | 痔瘡、結腸炎、大腸直腸癌 |
尿血 | 排尿時出現血尿,尿色呈現紅色。 | 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腎炎、前列腺肥大、腎盂癌等 |
疲倦、無力 | 長期感到持續性疲倦和體力不支。 | 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肝炎 |
體重變化 | 短時間內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 | 腎病、甲狀腺異常、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