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 | 描述 | 源自 |
---|---|---|
披覆衣 | 僧祇支改制而成 | 漢地 |
短衫 | 海青演變而來 | 漢地 |
絡子環 | 台密袈裟演變而成 | 日本 |
修多羅 | 頸後垂吊的結線 | 日本 |
橫皮 | 右肩覆蓋的衣物 | 日本 |
褂絡 | 台密袈裟演變而成 | 日本 |
輪袈裟 | 原為隱蔽僧侶身份的布條 | 日本 |
半袈裟 | 半部袈裟,居士禮佛時佩戴 | 日本 |
略肩衣 | 隱蔽僧侶身份的布條演變而成 | 日本 |
祖衣 | 25條二重僧伽黎 | 漢地 |
金縷衣 | 以金縷裝飾的袈裟 | 漢地 |
太虛褂 | 太虛大師設計的新式長衣 | 漢地 |
袍裳 | 直裰變形而成 | 日本 |
裳付衣 | 平安時代初期上朝官員的朝服原型 | 日本 |
七條袈裟:佛教僧侶的象徵
袈裟,是佛教僧侶所穿的服飾,象徵著他們的清淨和戒律。其中,「七條袈裟」是南傳佛教僧侶的獨特服飾,由七條連接在一起的長布組成,每條長度約為2公尺。
七條袈裟的起源與意義
傳説中,釋迦牟尼佛在修行的過程中,因天寒地凍,衣衫襤褸,因此忉利天上的天人便降下七條天衣供養佛陀。佛陀收下天衣後,將其裁剪成七條長布,並作為僧侶的服飾。


七條袈裟代表著佛陀的七種戒律和七種修行:
- 信戒:對三寶(佛、法、僧)的信仰。
- 戒戒:遵守佛教的戒律。
|戒律類型|內容|
|:—|:—|
|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語戒|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意戒|不貪、不嗔、不痴| - 聞戒:傾聽佛法。
- 捨戒:佈施、奉獻。
- 勤戒:精進修行。
- 定戒:保持心性平靜。
- 慧戒:開悟智慧。
七條袈裟的製作與形制
傳統上,七條袈裟由橙黃色或土黃色的棉布製成,稱為「袈裟布」。製作過程繁複,需要將布料裁剪、縫製、染整。
七條袈裟的形制如下:
- 每條長度:約2公尺。
- 寬度:約20公分。
- 縫製:每兩條布料縫製在一起,形成一條長布。
- 連接:七條長布在頂部連接,形成一個披肩狀的服飾。
七條袈裟的穿著方式
七條袈裟的穿著方式因不同傳統而略有差異。一般而言,僧侶會將袈裟披在左肩上,用右手搭住胸前,左手掖在袈裟下。
在特殊場合或法會中,僧侶還會披上「三衣」:
- 僧伽梨:最大的袈裟,覆蓋全身。
- 鬱多羅僧:肩掛式的袈裟。
- 安陀會:胸前搭覆的袈裟。
七條袈裟的象徵意義
對於佛教徒而言,七條袈裟不僅是僧侶的服飾,更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符號:
- 解脱煩惱:袈裟代表著佛陀的教法,能幫助眾生解脱煩惱。
- 莊嚴威儀:袈裟讓僧侶在公眾場合顯得莊嚴威儀,令人尊敬。
- 慈悲平等:袈裟不分貴賤,任何出家僧侶都可以穿著,象徵著佛教的慈悲平等。
七條袈裟在現代佛教中的應用
在現代佛教中,七條袈裟仍是南傳佛教僧侶的傳統服飾。此外,一些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僧侶也開始穿著七條袈裟,以表達對南傳佛教的敬意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