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的意思】解構騎樓獨特魅力:「騎樓」詞語的意涵大公開!

【騎樓的意思】解構騎樓獨特魅力:「騎樓」詞語的意涵大公開!

台灣及中國的騎樓建築:歷史、現狀與爭議

騎樓,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在台灣和中國享有廣泛的分佈。自古以來,這種建築便因其遮風避雨且便利展示商品的特性而盛行不衰。

騎樓的意思 Play

在台灣,騎樓的設立主要起源於日治時期的城市規劃法規。1900 年頒布的《台灣家屋建造規則》中便明確規定,沿街房屋應建有遮檐步道,也就是今日所稱的騎樓。此後,各縣市陸續制定自治條例,強制要求特定區域的建築物設置騎樓或無遮簷人行道,以確保公眾通行。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環境的變遷,騎樓原有的功能逐漸受到挑戰。違規佔用、高低不平的騎樓空間不僅阻礙行人通行,也為身心障礙者帶來不便。為改善此問題,各地政府實施了整平騎樓行動,並加強取締騎樓上的違規行為。

騎樓的意思

在中國,騎樓的歷史同樣悠久。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騎樓建築的代表性城市。19 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廣東商人大量前往上海等沿海城市經商。受粵式風格影響,上海亦出現了眾多騎樓建築。

至今,廣州市區現存的騎樓街仍有 36 條,全長 20 餘公里。其中,包括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解放路等歷史悠久的街道,都保留了大量騎樓建築。這些騎樓既是廣州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空間。

20 世紀 90 年代,廣州市政府在城市建設的浪潮中拆除了部分騎樓建築。儘管如此,近年來廣州政府對騎樓街區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愈發重視。2021 年,在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騎樓街區的保存和活化被列為重要事項,有助於延續廣州的歷史脈絡和嶺南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騎樓建築在台灣和中國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在公眾通行、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之間,其存在著微妙的平衡。隨著政府政策的調整和社會觀唸的轉變,騎樓將繼續在城市景觀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騎樓的意思:台灣建築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特色

騎樓,在台灣建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街頭風景的一大特色,更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騎樓是什麼意思?它有著獨特的功能和發展歷史,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騎樓的定義

騎樓,又稱騎廊或五腳廊,是指建築物底層架設在人行道上的屋頂或走廊,形成一個半户外的空間。騎樓通常由柱子支撐,提供遮陽避雨的功能,並可作為行人休憩、購物或其他活動的場所。

騎樓的功能

騎樓在台灣具有多重功能:

功能 説明
遮陽避雨 提供行人遮擋陽光、雨水
行人休憩 設置座椅或小攤販,供行人休息
購物場所 許多店家會在騎樓擺放攤位或招牌
其他用途 舉辦活動、臨時停放車輛

騎樓的發展歷史

騎樓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當時台灣受到中國南方閩南文化影響,建築風格也隨之傳入。騎樓作為中國南方常見的建築形式,最初用於遮擋烈日和雨水。

到了日治時期,騎樓受到日本影響,融合了西方的建築元素,如拱形窗户和柱式裝飾。這段時期的騎樓更加精緻美觀,成為台灣建築的一大特色。

戰後,台灣經濟起飛,騎樓的功能也跟著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遮陽避雨和行人休憩外,還成為店家展示商品、招攬顧客的場所。

騎樓的保存與活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騎樓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違章建築、美觀破壞等問題。為了保護和活化騎樓,政府和民間團體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