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字型公屋設計】井字型公屋裝修靈感!小坪數也能變身寬敞舒適居所,快來偷師!

【井字型公屋設計】井字型公屋裝修靈感!小坪數也能變身寬敞舒適居所,快來偷師!

雙塔式大廈:香港獨特公共屋邨設計

「[‘雙塔式大廈(英語:Twin Tower)’, ‘井型公屋’]」是香港獨具特色的公屋建築,由前房屋司及政務司廖本懷構思設計。這類大廈由高低兩塔連接而成,高塔約24層,低塔約21層,設有兩個醒目的巨大天井。

最早落成的雙塔式大廈是位於華富邨的華興樓及華昌樓(1970年),最後一座則為秀茂坪邨秀明樓(1984年)。

井字型公屋設計 Play

特點

雙塔式大廈因其「[‘天井型公屋’, ‘井字型公屋’]」的獨特設計而廣為人知。中央天井留空,具有良好的空氣流通性,尤其在炎熱夏季,住户可打開門窗通風。大門對望的設計也增強了安全感,有偷竊發生時容易被發現。

天井底層的公共空間可用於舉行活動。電梯大堂和樓梯位於兩天井之間。每棟大廈設有四部升降機,每層均有一部停靠。

井字型公屋設計

大廈每邊天井有17個單位及一條樓梯。角落5間為9人大型單位(39平方米),其餘為7人單位(33平方米)。標準高度為21至24層,低塔天台曾開放供居民休憩,但後因安全考量而關閉。

案例

雙塔式大廈分佈於香港各地,包括:

地點 大廈 建成年份
華富邨 華興樓、華昌樓 1970
順利邨 利明樓 1978
友愛邨 愛義樓、愛信樓、愛廉樓 1981-1982
順天邨 天琴樓 1982
愛民邨 衞民樓、敦民樓、德民樓、新民樓、信民樓 1974-1975
屯門湖景邨 所有大廈 1982

機械化施工

為提高興建效率,房委會於1975年開始在麗瑤邨及長青邨採用「[‘機械化施工法’]」興建雙塔式大廈,並逐步推廣至其他大廈。

優缺點

雙塔式大廈的優點包括空氣流通佳、安全感強,而缺點則為單位面積較小,且低塔天台已封閉。

井字型公屋設計:提升都市居住品質

引言

隨著都市人口持續增長,居住空間需求迫切,井字型公屋設計作為一種創新住宅模式,成為都市規劃的重要考量。井字型公屋設計有效利用土地空間,提供多樣化住宅類型,提升居住環境品質,促進社會和諧。

井字型公屋設計的定義和特徵

井字型公屋設計是一種高密度住宅建築形式,由四座垂直樓板構成的井字結構組成。樓板之間形成中空庭院空間,提供採光、通風和綠化等機能。

井字型公屋設計的優點

1. 高密度開發

  • 井字型結構能有效集中樓層於一塊狹窄土地上,降低對周遭環境的衝擊。
  • 高容積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 多元化住宅類型

  • 不同大小和格局的公寓單元滿足多元居住需求,從小套房到大家庭單位都有。
  • 提供無障礙空間和長者住宅,兼顧不同使用族羣。

3. 優良居住環境

  • 中庭空間引入陽光和空氣,營造明亮通透的居住環境。
  • 植栽綠化美化視覺效果,淨化空氣。
  • 樓層高度適中,減少高層建築的陰影和壓迫感。

4. 促進社區互動

  • 中庭空間成為公共活動區域,鼓勵住户交流互動。
  • 社區中心和活動室等公共設施強化鄰裏關係。

井字型公屋設計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1. 隱私問題

  • 緊鄰的住宅單位可能影響隱私。
  • 透過設計調整視窗角度、增設植栽阻擋等方式,改善隱私保護。

2. 空間配置

  • 井字結構限制單位的採光通風效果,需要妥善配置樓板和中庭空間。
  • 採用樓層錯層設計、增設挑空陽台或內天井,優化室內採光。

國際實例

國家 城市 案例
香港 柴灣邨 公共屋邨中的井字型大廈,提供多種住宅類型。
荷蘭 阿姆斯特丹 Bos and Lommerplein 住宅區,井字型公寓與綠地融合。
美國 聖地牙哥 Broadway Plaza 住宅開發區,採用現代化的井字結構設計。

結論

延伸閲讀…

井型公屋單位(約實用330呎)全屋裝修完成照^^

雙塔式大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井字型公屋設計作為高密度住宅的創新模式,有效提升都市居住品質,充分發揮土地價值,滿足多元住宅需求,改善居住環境,促進社區和諧。透過適切應對隱私和空間配置等挑戰,井字型公屋設計將繼續在都市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城市居民創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