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寺:倫敦的靈魂寶殿
穿越教堂宏偉的右殿,我們步入橫臂,一個自十五世紀起便存放眾多盎格魯-薩克遜文化巨匠遺體或紀念碑的地方。在詩人角,查爾斯·狄更斯、艾爾弗雷德·丁尼生和魯德亞德·吉卜林等文學泰斗安息於此,而威廉·莎士比亞、珀西·雪萊和喬治·拜倫等其他傳奇人物則另葬他處。此外,你還會目睹音樂家和傑出演員的墓碑,例如文化藝術界最後一位巨人勞倫斯·奧利維爾,他於 1989 年安葬於此。
現在,讓我們移步至教堂的中心。在中殿和唱詩台之間,你將驚嘆於那個興建於西敏寺最神聖區域重建時期的新哥特式柵欄,正是英國君主加冕的「聖所」。在主祭壇上,你會看到一幅十九世紀馬賽克複製的最後的晚餐,隔板、欄杆和唱詩台的座椅也是同時期製作的,而華麗的彩色大理石和鍍金馬賽克鑲嵌地板則出自十三世紀末一位羅馬大理石匠之手。別忘了留意蘭開斯特王朝人物的華蓋陵墓。左側是「國家人物長廊」,埋葬著十九世紀第一批首相。從這裡,你可以沿著長廊環繞主祭壇前行。


通往十六世紀亨利七世小堂的樓梯位於中央,它也被稱為「聖母堂」,因為其供奉的是聖母瑪麗亞。這是一座設計大膽而華麗的哥特式建築:欣賞扇形拱頂的花紋有多麼迷人,下方則是束柱支撐著。左邊是 1603 年過世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墓,盡頭則是無辜者之角,裡面埋葬著令人動容的王室孩童。
在教堂內,我們還可以欣賞到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的作品。主祭壇上有一幅威尼託畫家巴託羅梅奧·瓦瓦里尼的作品,而亨利七世及其妻子伊麗莎白·迪·約克的華麗陵墓則出自一位十六世紀的佛羅倫斯雕塑家之手。
西敏寺教堂
特色 | 位置 | 年代 |
---|---|---|
詩人角 | 橫臂 | 15 世紀 |
國家人物長廊 | 主祭壇左側 | 19 世紀 |
無辜者之角 | 亨利七世小堂盡頭 | N/A |
亨利七世小堂 | 中央樓梯 | 16 世紀 |
伊麗莎白一世墓 | 亨利七世小堂左側 | 1603 年 |
巴託羅梅奧·瓦瓦里尼的作品 | 主祭壇 | 19 世紀 |
亨利七世及其妻子的陵墓 | 亨利七世小堂 | 16 世紀 |
教堂墓地:歷史、建築與文化意義
簡介
教堂墓地,顧名思義,是毗鄰教堂的一塊土地,用於埋葬教區居民的遺體。這些墓地不僅是逝者安息之地,更是承載著豐富歷史、建築和文化意義的場所。
歷史演變
教堂墓地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當時,教會控制著葬禮儀式,死者通常被埋葬在教堂內或附近的土地上。16世紀宗教改革後,新教徒開始興建獨立的墓地,與教堂分開。不過,在一些國家,教堂墓地仍繼續使用至今。
建築特徵
教堂墓地通常具有以下建築特徵:
特徵 | 描述 |
---|---|
圍牆或柵欄 | 環繞墓地,保護死者安息之地。 |
墓碑或紀念碑 | 標示逝者的姓名、日期和簡歷。 |
小徑或通道 | 供遊客穿行墓地並悼念逝者。 |
禮拜堂或墓穴 | 用於舉行葬禮或為逝者祈禱。 |
綠化 | 樹木、灌木和草坪美化墓地,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 |
文化意義
教堂墓地超越了其作為埋葬之地的功能,還具有以下文化意義:
- 歷史記錄:墓碑銘文和紀念碑記載著過去居民的生活故事,提供了歷史和社會學資料。
- 藝術表達:一些教堂墓地的墓碑和紀念碑是精美的藝術品,展示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和雕刻技術。
- 悼念空間:教堂墓地是家屬和朋友悼念逝者、緬懷他們的過往的重要場所。
- 生態環境:教堂墓地常包含多樣化的植物和動物生命,為城市地區提供綠洲和生物多樣性。
- 旅遊景點:歷史悠久的教堂墓地吸引了遊客,他們前來探索其建築、文化和歷史。
管理與保育
教堂墓地需要妥善管理和保育,以維護其歷史、建築和文化價值。這包括:
- 維護墓碑和紀念碑
- 保護綠化
- 管制遊客行為
- 防範破壞和盜竊
- 尋求資金來源
通過妥善管理和保育,教堂墓地可以繼續作為逝者安息之地、文化寶藏和歷史記錄。
延伸閲讀…
教堂與墓園
灰衣修士教堂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