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曠症】解鎖懼曠症之謎:揭開恐慌與户外限制的真相

【懼曠症】解鎖懼曠症之謎:揭開恐慌與户外限制的真相

廣場恐懼症:一種毀滅性的焦慮症

廣闊的環境對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來説似乎是不安全、不可控和難以逃避的,這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恐慌發作。一旦出現劇烈的焦慮感,他們會躲在家裏,通常只有一到兩間房,甚至連牀都不離開,直到他們過度刺激的神經系統平靜下來,腎上腺素水平恢復正常,這種情況才會得到緩解。廣場恐懼症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感覺非常敏感,下意識地對完全正常的時間反應過度,例如,爬一階樓梯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焦慮,因為上樓時呼吸和心跳會加快,而廣場恐懼症患者將這種反應理解為焦慮的開始,而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射。隨着時間的推移,廣場恐懼症患者會形成一種能力,來避免那些可能引起焦慮的情況。

這種狀況會影響約 1.7% 的成年人,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症狀通常在青春期開始,而到了老年則不太普遍。

恐慌症

要談論恐慌症,我們必須先談論恐慌發作。所謂恐慌發作,是指一種突然的焦慮狀態,患者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通常不到十分鐘,就立刻變得極度焦慮,伴有心悸、冒汗、發抖、渾身麻木、寒顫、潮紅、窒息感、呼吸急促、噁心、眩暈、腹部不適、頭重腳輕等多種症狀。

某些恐慌發作是可以預期的,例如,一位患者非常害怕老鼠,一看到老鼠就極度焦慮,出現恐慌發作的現象,老鼠一走,焦慮就平復了。此時,不能診斷為恐慌症,而應診斷為畏懼症(這將在以後討論)。

恐慌症的恐慌發作是無法預期的。症狀來無影、去無蹤,好端端的就突然發病,無法預期、無法避免。患者會感到巨大的痛苦,因為他不曉得何時何地會發生恐慌發作,就好比一個炸彈放在身上,隨時都可能爆炸。無論是逛街、約會等輕鬆時刻,或是與客户接洽、發表演講等重要事件上,恐慌發作都可能突然發生,讓患者立刻變得極度焦慮,發抖、冒汗、心悸、呼吸急促,不但不能繼續原有的娛樂或工作,還需面臨旁人的異樣眼光。患者到醫院檢查,卻檢查不出毛病,患者會擔心自己是不是生了重病,或者快死掉了。

懼曠症 Play

不少患者會擔心突然發病,因而不敢出門,或者一定要拉熟悉的人同行。此時,則稱為懼曠症。這個“曠”字往往讓人誤解:以為懼曠症患者是擔心空曠的地方,其實不是,只要是不能立刻脱身、無法找到協助的地方,諸如擁擠的人羣、電影院、市場,都是懼曠症患者畏懼的地方。

大部分懼曠症都是伴隨著恐慌症一同出現的。但也有少數懼曠症是單獨出現,沒有恐慌症的現象。但這情形比較罕見,不在本章的討論範圍中。

恐慌症的第一次發作,通常是無法預期的:患者常常身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著熟悉的事,突然間,患者極度焦慮起來,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患者可能出現心悸、冒汗、發抖、渾身麻木、寒顫或潮紅的身體症狀,一種快窒息的感覺會壓在胸口,讓患者不由自主加速呼吸,卻又吸不到氣。噁心、暈眩、腹部不適、頭重腳輕,簡直就要暈倒了(有些人會真的暈倒)。患者不明所以,既驚且怕,感到自己快要死掉,或者失去控制、好像就要發瘋了。

時,周遭的一切都變得不真實,渾渾噩噩,不知身處何處。

症狀發展極度迅速,通常在十分鐘以內,焦慮就立刻達到高峯,然後在二、三十分鐘後突然消失,也可能慢慢緩解,但極少超過一個小時。事後,患者身心都極度疲憊,彷彿剛經歷一場大災難似。患者可能急著找醫生,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但怎麼檢查,都檢查不出問題。

懼曠症

患者會很害怕下一次的發作,也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不對勁。但發作通常是突乎其然的,説來就來,説走就走,沒有跡象可以預防。但部份病人會發現:有些情境、活動、或物質會誘發恐慌發作,諸如:喝咖啡、飲酒等。

部份患者會因為擔心突然發病,無人在旁協助,因而不敢出門,若要到電影院、熱鬧的大街等地方,都得有親人陪伴,這便是所謂的懼曠症。通常,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解釋自己的症狀(醫生檢查都説正常嘛),讓不明所以的親友無法諒解,甚至造成家庭失和。到最後,連工作、人際關係,也都會因此受嚴重影響。

患者在恐慌症折磨之下,往往會心情沮喪,有些人甚至嚴重到憂鬱症的程度,不少病人會興起厭世的念頭。臨牀上也確實發現:恐慌症患者的自殺率高於一般人。

很不幸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恐慌症。醫學發展到現在,並沒有辦法預測誰可能會罹患恐慌症。

我們僅能就目前的流行病學來做一個約略的瞭解。恐慌症的盛行率(prevalence rate)約為 1.5%~5%,恐慌發作的盛行率為 3%~5.6%,至於有恐慌發作的部份症狀,但並未嚴重到可以診斷為恐慌發作的,約有 2.2%。

女性罹患的機率顯著高於男性,比率高達 2~3 倍,為什麼會如此,原因仍舊未明。有的研究者甚至懷疑這個數據,他們認為:男性比較不願意看醫生,導致罹病機率被低估,才會讓女性的罹病率相對增加。

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為:社會壓力與心理因素可能會造成恐慌症。但相關的研究卻無法證實這點。目前已知的只有:最近離婚或分居的人,比較容易罹患恐慌症,其他的心理因素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恐慌症通常在成年早期(early adulthood)發病,平均年齡是 25 歲,但是不管怎樣,任何年紀都可能罹病,即使是小孩或青少年,也有可能發病。

至於懼曠症,不同研究所得出來的盛行率差異極大,從 0.6% 到 6% 都有,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診斷方式所致──大家對懼曠症各自有各自的定義,調查出來的結果自然眾説紛紜。

但不管怎樣,懼曠症患者合併恐慌症的機率,卻顯著高於一般人,某個研究發現:甚至有四分之三的懼曠症患者同時罹患有恐慌症。

約有 91% 的恐慌症患者與 84% 的懼曠症患者同時罹患有其他的精神疾病,諸如重度憂鬱症、其他焦慮症、人格障礙症與藥物濫用等。到底是恐慌症造成了其他精神疾病(諸如:為了壓抑恐慌症而變成藥物濫用),還是其他精神疾病造成恐慌症?至今仍未有定論。

為瞭解開恐慌症的發生之謎,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假説,並積極探索著可能的病因。到目前為止:研究的方向可歸納成三類,分述如下:

從過去的研究發現:恐慌症患者的交感神經比較容易興奮,對於刺激容易反應過度,而刺激一再重複時,適應能力也比一般人緩慢。

然而光就交感神經病變不足以解釋恐慌症──尤其是恐慌與焦慮的主觀感受。研究者相信:恐慌症應該有腦部結構或功能病變的病理基礎。部份研究者利用核磁共振(MRI)、正子造影(PET)等影像技術來研究患者的腦部結構與功能嘗試瞭解恐慌症的病因,並進一步找尋治療之道。至今已經發現跟恐慌症有關的部位是顳葉(temporal lobes)──尤其是海馬迴(hippocampus)的部位。核磁共振顯示:患者的右側顳葉有萎縮的跡象,但何以如此,原因不明。而正子造影則發現患者的腦部血管調控障礙,血管有異常收縮的現象,如此會造成暈眩的現象,患者可能誤以為即將暈倒,焦慮起來,呼吸加速,最終導致恐慌症的發作。

部份研究者則透過恐慌誘發因子(panicogens)來研究其病因所在──他們發現:有一些物質或情境會誘發恐慌症患者的恐慌發作,卻對於一般人沒有影響,這顯示恐慌症跟這類物質一定有些關連存在。如今已經被發現的這類恐慌誘發因子很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兩種:

  1. 呼吸性誘發因子:這類包括二氧化碳、乳酸鈉、重碳酸鹽,其作用機轉可能是由心臟血管的接受器,將刺激透過神經傳入延腦,誘發恐慌發作。

  2. 神經性誘發因子:這類包括咖啡等刺激物,以及一系列的藥物,它們可能是直接與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作用,誘發恐慌發作。

除了上述兩者,過去也有人懷疑心臟的二尖瓣脱垂(mitral valve prolaspe)跟恐慌發作有關。二尖瓣脱垂是一種心臟瓣膜的病變,在聽診時,可能會出現收縮中期的心臟雜音,但臨牀上不一定會有症狀。研究者發現:恐慌症患者罹患二尖瓣脱垂的機率高於一般人,但原因不明。

這發現引起醫學界廣大的迴響,興起一陣研究的風潮,但後續的研究卻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似乎不甚明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恐慌症跟二尖瓣脱垂有關。

是以,至今,人們將恐慌症的病因指向神經傳導物質與腦部結構兩者。可能跟恐慌症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有:正腎上腺素、血清素、GABA。可能與恐慌症有關的腦部病變部位:腦幹(腦幹是正腎上腺素神經元與血清素神經元聚集的地方)、邊緣系統(可能跟預期性焦慮的產生有關)、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可能跟畏懼、逃避行為有關)。不過,這些結論都只是暫時的推論,確實的病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恐慌症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合併懼曠症的恐慌症比單純恐慌症嚴重,遺傳的傾向也更高。研究者發現:恐慌症患者的一等親(父母、子女),罹患恐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四倍到八倍!

機率雖然高,恐慌症的一等親也有很多人不會罹患恐慌症,這顯示:遺傳雖然有其影響,但卻非絕對,它只是發病的部份原因而已。會不會發病,還得看其他因素來決定──諸如心理壓力等。

除了遺傳與生理的因素以外,無可否認的是:社會心理因素對於恐慌症的發作有一定的影響。近來認知行為療法成功治療了不少恐慌症患者,這顯示恐慌症也有心理層面的問題。

目前,對恐慌症比較有研究的學説有:認知行為理論與精神分析理論兩者。

認知行為理論學家相信:錯誤的認知與錯誤的學習是造成恐慌症發作的原因。透過古典制約,患者把一些中性的刺激跟恐慌發作聯想在一起,以後只要出現這些中性刺激,就會誘發恐慌發作。一個例子便是:某人在超級市場中經歷了第一次嚴重的恐慌發作,從次,他一走進超級市場,就立刻緊張起來,擔心再度發生恐慌發作。接著,問題越來越嚴重:他走進電影院,就聯想到超級市場與恐慌發作;走進辦公室,也聯想到超級市場與恐慌發作。到最後,什麼都會讓他聯想到恐慌發作,什麼都怕,連出門也不敢,生恐在外面發生恐慌發作時,沒人能救他。如此就變成了懼曠症。

認知行為理論成功解釋了恐慌症惡化的過程,卻無法解釋:第一次的恐慌發作是怎麼來的?

精神分析理論則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恐慌發作之所以會發生,是一些潛藏心底的焦慮突然浮現、人們對之過度反應的結果。譬如説:一個人在小時候,經歷過與父母分離的恐懼感,這感覺深

懼曠症:一種廣場與人潮的恐懼症

懼曠症,又稱廣場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患者對廣闊、擁擠或開放的公共空間感到極度的恐懼和焦慮。

症狀

懼曠症的症狀因人而異,但常見症狀包括:

症狀 描述
恐慌發作 突然發生的強烈恐懼和焦慮
身體症狀 胸悶、心悸、出汗、發抖
認知症狀 害怕失去控制、暈倒、發瘋
行為症狀 避免人羣、開闊空間或公共場合

成因

懼曠症的確切成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懼曠症在家庭中可能存在遺傳關係。
  • 生活中創傷經歷:如目睹事故、被困在人潮中或受到恐嚇。
  • 認知偏差:對人羣或開闊空間的負面或不切實際的想法。

診斷和治療

懼曠症通常透過精神科醫師評估進行診斷,醫師會詢問症狀、病史和觸發因素。

  • 認知行為療法 (CBT):幫助患者改變與恐懼相關的負面想法和行為。
  • 暴露療法:逐漸讓患者面對恐懼的環境,例如從擁擠的超市到城市廣場。
  • 藥物:如抗憂鬱劑或鎮靜劑,可幫助減緩焦慮和恐懼症狀。

預後

懼曠症的預後因人而異,但大多數患者透過適當的治療和支持可以改善症狀。然而,部分患者可能會經歷持續或復發的症狀。

重要提示

如果您懷疑自己患有懼曠症,請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及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