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部毛囊炎:私密痘痘,不可輕忽
定義
外陰部毛囊炎,又稱「外陰膿皰性毛囊炎」,是一種發生於外陰皮膚的炎症,類似青春痘,通常在毛囊或毛囊周圍發作。


成因
主要原因有二:
1. 細菌逆行至毛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2. 汗腺阻塞,導致局部發炎。
症狀
- 皮膚毛囊口周圍泛紅、腫脹
- 紅皰頂部出現白點,形成錐狀膿皰
- 膿皰破裂,流出黃色膿液
- 發炎症狀反覆發生,可形成大膿皰
- 觸碰或摩擦時疼痛
- 嚴重時形成癤腫
好發族羣
- 月經期間的女性
- 衞生習慣不良的女性,如尿後未擦拭
- 曾患過毛囊炎的女性
- 穿著厚重、緊身的褲子
- 產後排出惡露未清潔乾淨的女性
- 肥胖者,陰部表皮摩擦受損
- 陰毛剃度後未注意清潔
治療方法
- 觀察毛囊周圍病灶,並培養分泌液進行細菌培養,確認感染類型。
- 採用藥膏、抗生素等治療方式。
預防措施
- 保持私密處清潔,勤換衞生棉或護墊。
- 穿著通風、寬鬆的褲子。
- 避免長期坐著,保持陰部乾燥。
- 適度運動,加強免疫力。
注意
若私密處病灶久治不消或短時間內變大,可能是癌症警訊,應立即就醫檢查。
陰毛毛囊炎:常見症狀、成因與治療
陰毛毛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感染,會影響陰毛部位的毛囊。此病症是由細菌或真菌感染毛囊所引起,導致毛囊發炎、紅腫和疼痛。
症狀
- 陰毛部位紅腫、觸痛
- 毛囊中央出現膿包或膿皰
- 毛髮脱落
- 搔癢或灼熱感
- 疼痛
成因
陰毛毛囊炎通常是由以下因素所引起:
- 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
- 真菌感染:馬拉色菌(Malassezia)也是常見的致病菌。
- 摩擦:緊身衣物或運動時與皮膚摩擦會加劇毛囊炎。
- 濕熱:潮濕悶熱的環境有助於細菌和真菌生長。
-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或 HIV 等疾病會削弱免疫力,使人更容易感染毛囊炎。
治療
陰毛毛囊炎的治療取決於感染的嚴重程度和致病菌的類型:
治療方式 | 適用情境 |
---|---|
局部抗生素藥膏 | 輕度感染 |
口服抗生素藥物 | 中度至重度感染 |
真菌藥膏 | 由真菌引起的感染 |
熱敷 | 減輕疼痛和腫脹 |
保持患部清潔 | 防止感染擴散 |
預防
以下是預防陰毛毛囊炎的一些建議:
延伸閲讀…
私密處長痘痘不只是毛囊炎、巴氏腺囊腫,還可能是癌症警訊!
外陰毛囊炎
-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
- 避免陰毛部位摩擦。
- 保持陰毛部位清潔乾燥。
- 使用抗菌肥皂洗澡。
- 免疫力低下的人應定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