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40年前 | 2017年 | 變化 |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元 | 25974元 | 年均增長8.5%^ |
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 | 57.5%^ | 28.6%^ | 下降28.9%^ |
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 | 67.7%^ | 31.2%^ | 下降36.5%^ |
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 | 152千克 | 110千克 | 下降35.3%^ |
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 | 248千克 | 155千克 | 下降37.6%^ |
城鎮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 | 13.7千克 | 20.6千克 | 增長58.8%^ |
農村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 | 5.2千克 | 19.5千克 | 增長368%^ |
城鎮居民人均禽類消費量 | 1千克 | 9.7千克 | 增長865%^ |
農村居民人均禽類消費量 | 0.3千克 | 7.9千克 | 增長2633%^ |
城鎮居民人均鮮蛋消費量 | 3.7千克 | 10.3千克 | 增長176%^ |
農村居民人均鮮蛋消費量 | 0.8千克 | 8.7千克 | 增長1100%^ |
城鎮居民人均飲食服務支出 | 1538元 | 22.0%^ | 增長15.7倍 |
農村居民人均飲食服務支出 | 309元 | 9.0%^ | 增長65.9倍 |
城鎮居民人均衣着支出 | 1758元 | 40.6倍 | 增長10.0%年均 |
農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 | 612元 | 40.5倍 | 增長10.0%年均 |
城鎮居民住宅人均面積 | 6.7平方米 | 36.6平方米 | |
農村居民住宅人均面積 | 6.2平方米 | 45.1平方米 |
生活水平提高:定義、原因和影響
生活水平提高是指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和社會福祉的改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 經濟成長:持續的經濟成長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驅動力。經濟成長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工資並增加可用商品和服務。
- 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生產力,創造新的產業和改善生活質量。例如,醫療保健的進步延長了預期壽命,而交通工具的改善提高了便利性。
- 教育普及: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技能和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就業前景和收入。受過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找到工作、賺取更高的工資並參與社會活動。
- 社會福利:社會福利計畫,例如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安全,可以減少貧困、改善健康並提高整體生活質量。
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
積極影響 | 消極影響 |
---|---|
收入增加 | 貧富差距擴大 |
教育機會改善 | 環境問題 |
健康和福利改善 | 通膨 |
休閒時間增加 | 社會問題 |
文化多樣性 | 犯罪率上升 |
人均壽命延長 | 人口老化 |
結論
生活水平提高對國家和個人都有顯著的益處。經濟成長、科技進步、教育普及和社會福利共同促成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生活水平提高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貧富差距擴大和環境問題。因此,制定政策時必須仔細權衡生活水平提高的潛在利弊。
延伸閲讀…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 上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