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掩埋場
引言
垃圾掩埋場,又稱廢物儲存場所或垃圾處理站,是現代社會解決垃圾問題的重要方式。掩埋場的運作方式和對環境的影響,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掩埋場運作
當垃圾車抵達掩埋場時,首先通過磅秤稱重,隨後將垃圾卸載到傾卸點。壓實機或推土機將垃圾攤開並壓實。離場前,垃圾車通常會經過清潔設施,清洗輪胎。如有需要,車輛還會再次稱重。
每天,掩埋場都會使用土壤或替代材料覆蓋壓實的垃圾。臨時覆蓋物在第二天掀起,待當日垃圾傾倒處理後,再度覆蓋。
垃圾分解
垃圾掩埋場是具有生物反應作用的工程操作場所。其中的微生物會分解有機垃圾,產生較簡單的化合物。分解過程包括好氧和厭氧階段,通常需要數十年時間。
環境影響
垃圾掩埋場會產生各種環境問題,包括:
- 重型車輛破壞道路,妨礙交通。
- 未妥善清洗的車輛污染道路和水道。
- 沼氣污染附近社區,滋生病媒。
- 滲濾液洩漏,污染土壤和水源。
氣體收集和利用
腐敗的垃圾會產生沼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妥善管理的掩埋場會收集和利用這些氣體,用於發電或其他能源用途。
固體廢物管理
現代社會產生的固體廢物數量巨大,垃圾掩埋場是應對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掩埋場容量有限,而且會產生環境問題。因此,推廣減廢和回收,並探索替代的廢物處理方式,至關重要。
表:垃圾掩埋場術語
術語 | 定義 |
---|---|
滲濾液 | 垃圾中含有溶解和懸浮物質的水 |
甲烷 | 掩埋場中分解的有機物質產生的氣體 |
二氧化碳 | 掩埋場中分解的有機物質產生的氣體 |
需氧分解 | 有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質 |
厭氧分解 | 無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質 |
生物反應器 | 一種設備,通過微生物作用分解有機廢物 |
沼氣 | 腐爛垃圾產生的氣體 |
腐敗 | 有機物質分解的過程 |
降解 | 有機物質分解成較小分子的過程 |
垃圾堆:從棄置到重生
垃圾堆,堆積如山的廢棄物,往往帶給人髒亂、惡臭的印象。然而,隨著人口持續增長、產業活動繁盛,垃圾產生量也逐年攀升,迫使我們正視垃圾堆所帶來的課題和機遇。
垃圾問題的定義與分類
垃圾泛指不再具有使用價值或被丟棄的物品,根據組成成分可分為:
類 型 | 説 明 |
---|---|
有機垃圾 | 包含廚餘、植物殘骸等能自然分解的物質 |
無機垃圾 | 由金屬、塑膠、玻璃等不易分解的物質組成 |
危害性廢棄物 | 具有毒性、腐蝕性或易燃性等危害人體健康或環境的物質 |
垃圾堆的形成與影響
垃圾堆的形成源於人類各種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包括家庭、商業、工業等。這些廢棄物堆積後,若未妥善處理,將帶來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
影 響 | 説 明 |
---|---|
環境污染 | 垃圾中的有害物質會滲入土壤、水體,造成污染 |
景觀破壞 | 垃圾堆積如山,破壞自然景觀與城市美觀 |
衞生問題 | 垃圾腐敗分解產生惡臭、病媒,威脅人體健康 |
温室效應 | 有機垃圾分解產生甲烷等温室氣體,加劇氣候變遷 |
垃圾堆的處理與再利用
面對垃圾堆問題,積極的處理與再利用措施至關重要,包括:
措 施 | 説 明 |
---|---|
源頭減量 | 減少一次性商品、包裝紙,實踐回收、再利用 |
垃圾分類 | 依垃圾特性分類,方便後續處理與再利用 |
再生利用 | 將可回收的垃圾如紙張、塑膠、金屬等,經過適當處理後回歸生產使用 |
堆肥化 | 將有機垃圾堆肥化,製成土壤改良劑 |
焚化發電 | 將垃圾焚化,利用產生的熱能發電 |
垃圾堆中的經濟效益
妥善處理垃圾不僅可以改善環境和健康,更能帶來經濟效益:
教 育 活 動 | 目 的 |
---|---|
環境教育 | 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倡導垃圾減量與分類 |
公益宣導 | 向社會大眾宣傳垃圾處理的重要性,改變不良習慣 |
社區參與 | 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和再利用活動 |
結論
垃圾堆的課題和機遇並存,妥善處理與再利用能帶來環境改善、經濟效益和教育啟發。透過源頭減量、垃圾分類、再利用、堆肥化、焚化發電等措施,我們得以將垃圾堆轉化為資源,邁向永續且循環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