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描述 |
---|---|
生態系統 | 熱帶、温帶地區 |
體長 | 2–3.5釐米,最大約8釐米 |
形狀 | 類似蜈蚣,較小 |
顏色 | 黃褐色 |
頭部特徵 | 圓拱形,一對鞭狀觸角 |
口器 | 一對大顎,兩對小顎,一對顎足 |
顎足 | 末端有毒腺開口 |
體節數目 | 15個 |
背板數目 | 8個 |
步足數目 | 15對,成蟲 |
步足特徵 | 細長,易脱落;跗節分為小節 |
最後一對步足 | 長度遠超其他步足,不用於行走 |
移動速度 | 每秒可達40釐米 |
躲避敵害方式 | 自割步足 |
步足再生 | 蜕皮後重新長出 |
行為 | 行動迅速,擅攀爬 |
生態角色 | 捕食蟑螂等害蟲 |
民間俗稱 | 錢串子、草鞋蟲 |
蚰蜒:長腿多足的爬行蟲
蚰蜒,又稱千足蟲,是一種多足節肢動物,具有細長的身體和許多對腿。它們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棲息在潮濕、黑暗的環境中。


形態特徵
- 身體細長,呈扁平狀,體長約 1-5 公分
- 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個體節通常有 2-3 對腿
- 頭部較小,具有一對觸角和複眼
- 腿細長且分節,數量可達 30 對以上
- 身體呈淺黃色或棕色,有些種類可能有斑點或條紋
生態習性
蚰蜒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藏在石頭、木材等陰暗處。它們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包括蚤、白蟻、蟑螂等。
蚰蜒移動迅速,利用其多對腿來爬行。它們在受到威脅時會分泌一種有毒的黏液,對人類皮膚造成輕微的刺激。
防治措施
雖然蚰蜒通常不是嚴重的害蟲,但它們可能會在室內出現並造成困擾。防治蚰蜒的方法包括:
- 保持環境乾燥通風,減少潮濕度
- 清除昆蟲食物來源,例如食物殘渣、寵物飼料等
- 使用真空吸塵器去除蚰蜒和卵
- 使用化學殺蟲劑,但須小心使用並遵守安全規定
表格:蚰蜒的分類
分類 | 名稱 | 特徵 |
---|---|---|
目 | 蚰蜒目 (Geophilomorpha) | 身體細長,腿數多 |
科 | 蚰蜒科 (Geophilidae) | 體節數多,腿數可達 90 對 |
屬 | 蚰蜒屬 (Geophilus) | 體長約 2-3 公分,腿數約 30-50 對 |
種 | 台灣蚰蜒 (Geophilus formosanus) | 分佈於台灣各地,體長約 3 公分,腿數約 40 對 |
延伸閲讀…
蚰蜒_百度百科
蚰蜒-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