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鼠患,保障公共衞生
引言:
老鼠是傳播疾病的主要媒介,對公共衞生構成嚴重威脅。本文探討食環署採取的措施,以監察和控制鼠患。
鼠患指數調查
為評估鼠患風險,食環署定期進行鼠蚤指數調查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鼠蚤指數高於 1 表示鼠疫傳染風險增加,而鼠患參考指數反映被老鼠咬囓誘餌的數量。這些調查可協助制定防治措施。


熱能探測攝錄機
2024 年起,食環署引入熱能探測攝錄機輔助人工智能技術取代誘餌普查,以監控老鼠活動。該方法具有更廣的覆蓋範圍和更敏鋭的傳感,不受環境因素影響。熱能影像記錄夜間特定時段的老鼠活動,反映鼠患程度。
調查抽樣框
根據鼠患投訴和防治數據,食環署制定了鼠患風險抽樣框。調查地點每半年輪換一次,涵蓋 2000 個高風險地點。
無鼠百分比
食環署計算每個區域的「無鼠百分比」,表示熱能影像中未檢測到老鼠的比例。該指標用於評估防治措施的成效。
綜合防治措施
食環署採用綜合方法應對鼠患。除了調查和監測外,人員還會進行現場評估、處理投訴並實施目標滅鼠行動。此外,物業管理人員應主動檢查並控制自有範圍內的鼠患。
市民參與
為確保熱能探測數據準確,食環署呼籲市民避免幹擾攝錄機裝置。個人也需做好衞生措施,防範老鼠接觸後可能造成的感染。
調查/措施 | 描述 |
---|---|
鼠蚤指數調查 | 評估鼠疫風險 |
鼠患參考指數調查 | 測定鼠患規模 |
熱能探測攝錄機 | 主動監察鼠患 |
鼠患風險抽樣框 | 確定調查地點 |
無鼠百分比 | 衡量防治效果 |
現場鼠患評估 | 日常監測 |
投訴和意見處理 | 目標滅鼠 |
物業鼠患控制 | 管理人員責任 |
市民參與 | 避免影響數據 |
衞生措施 | 防範感染 |
老鼠咬的危害與防治
老鼠咬傷,看似微不足道,但潛在危害不容小覷。老鼠攜帶各種病菌,一旦咬傷,不僅會帶來局部感染,還有傳染嚴重疾病的風險。
老鼠咬傷症狀
- 局部疼痛、腫脹
- 出血、瘀青
- 傷口化膿、疼痛加劇
- 發燒、全身不適
- 淋巴結腫大
常見傳染疾病
老鼠咬傷可能傳播的疾病包含:
疾病 | 病原體 | 症狀 |
---|---|---|
鼠疫 | 鼠疫桿菌 | 發燒、淋巴結腫痛、全身中毒徵狀 |
漢他病毒感染症 | 漢他病毒 | 發燒、肌肉痠痛、肺水腫 |
恙蟲病 | 恙蟲 | 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皮疹 |
鈎端螺旋體病 | 鈎端螺旋體 | 發燒、頭痛、肌肉痠痛、黃疸 |
預防措施
預防老鼠咬傷,至關重要,可採取以下措施:
- 維護環境清潔,清除垃圾、雜物
- 修補屋舍縫隙、孔洞,防止老鼠進入
- 儲存食物妥善,不暴露於外
- 養貓等寵物,威嚇老鼠遠離
- 安裝捕鼠籠或使用黏鼠板、毒餌
咬傷後處置
如不幸被老鼠咬傷,建議立即進行以下處置:
- 以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
- 使用優碘或酒精消毒傷口
- 按壓止血,若出血不止,就醫縫合
- 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 若出現發燒、全身不適等症狀,立即就醫
表格:老鼠咬傷常見治療與費用
治療項目 | 費用 |
---|---|
清洗、消毒傷口 | 健保給付 |
縫合傷口 | 約 3,000 – 5,000 元 |
抗生素 | 約 300 – 500 元 |
門診掛號費 | 約 200 元 |
結語
老鼠咬傷不僅會造成局部傷害,更可能傳播嚴重疾病。瞭解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一旦被咬傷,迅速處置及就醫。保護自己免受老鼠咬傷,才能維護健康與安危。
延伸閲讀…
內地18歲女子被老鼠咬到手竟反咬老鼠頭報復醫生表示從沒 …
被老鼠咬幾天過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