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皆注音】榸:木皆注音,「漢典」楷字釋義詳盡!

【木皆注音】榸:木皆注音,「漢典」楷字釋義詳盡!

楷樹:模範與實用皆備

楷樹,一種落葉喬木,以其挺拔的身姿與實用的木材聞名。其果實呈長圓形,色澤紅潤,而木材質地緻密堅固,可廣泛用於製作器具和傢俱。

木皆注音 Play

楷樹的枝幹稀疏卻不失氣勢,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正直不阿的象徵。因而,在漢字中,「楷」字也引申為「法式」、「典範」之意。《禮記·儒行》有云:「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意即當世的作為,往往成為後世的楷模。

除了作為正直的標竿,楷樹還具備實際的用途。《説文解字》載:「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傳説孔子墓塚之上生長著楷樹,其材質優良,被用來製作棺槨。此外,楷樹的種子可榨油,樹皮和葉子可提取栲膠,用途廣泛。

木皆注音

在書法領域,「楷書」是漢字書寫體系中重要的一支。其筆畫方正整齊,形體規範端莊,由隸書演變而來,也被稱為「正書」或「真書」。楷書在日常書寫和文獻記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端正嚴謹的形式成為文字傳承的重要載體。

綜上所述,楷樹既是品格的楷模,也是生活的良材。其強健不屈的枝幹令人敬仰,而實用的木材和多用途的特點又使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木皆注音:漢語注音符號簡史與現況

前言

自古以來,漢語的注音一直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由於漢字數量龐大,形體繁雜,如何為漢字尋找出音,一直是學者和語言學家的研究課題。民國時期,國語運動風起雲湧,注音符號的制定也成為當時的當務之急。本文將探討「木皆注音」的歷史起源、發展演變以及現今的應用狀況。

注音符號的起源

「木皆注音」之説最早見於《廣韻》一書,為宋朝學者陳彭年所著。陳氏在《廣韻》中指出:「凡字從木者,皆注音。」這説明在宋朝時期,已經有人提出以「木」旁的漢字作為注音符號。

國音注音符號的制定

民國初年,為推廣國語,政府成立了中華民國國語統一籌備會,負責制定注音符號。191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公佈了《注音字母》,共有37個符號,其中21個為聲符,16個為韻符。

經過多次修訂,1930年,教育部正式頒布《國音注音符號》,採用「木皆注音」的原則,將從「木」旁的37個漢字簡化為37個注音符號。這套注音符號沿用至今,成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通用的漢語注音系統。

注音符號的現狀

台灣

台灣在國語運動後,注音符號成為國語的標準注音系統。除了作為漢字的注音工具之外,注音符號也用於注音華語方言、客家語和原住民語。台灣教育部規定,中小學必須教授注音符號,並將其作為學習國語的基礎。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在1958年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制定了新的注音系統。儘管漢語拼音得到廣泛推行,但注音符號仍舊被部分地區使用。尤其是台灣相關著作在中國大陸出版時,通常會附上注音符號以便讀者查閲。

從木皆注音到國音注音符號的演變

漢字 木皆注音 國音注音符號

結語

「木皆注音」是漢語注音符號的歷史起源,經過民國時期國語運動的推廣,國音注音符號成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通用的注音系統。儘管中國大陸推行了漢語拼音,但注音符號仍舊在某些領域和地區被使用。隨著漢語在全球的傳播,漢語注音符號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成為漢語學習和溝通不可或缺的工具。

延伸閲讀…

木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漢語多功能字庫- 字頭「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