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學
臟腑分類
- 五臟:肝、心、脾、肺、腎
- 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 三焦心包絡:三焦,調控水液代謝;心包絡,心臟的包絡
臟腑五行


- 肝:屬木,通春,化風
- 心:屬火,通夏,化熱
- 脾:屬土,通長夏,化濕
- 肺:屬金,通秋,化燥
- 腎:屬水,通冬,化寒
五臟生成
五臟 | 所屬組織 | 榮華部位 | 主臟腑 |
---|---|---|---|
肝 | 筋 | 爪甲 | 肺 |
心 | 脈 | 血色 | 腎 |
脾 | 肉 | 口唇 | 肝 |
肺 | 皮 | 體毛 | 心 |
腎 | 骨 | 頭髮 | 脾 |
五臟主控功能
五臟 | 主控部位 | 主控功能 |
---|---|---|
肝 | 筋脈 | 謀劃決斷 |
心 | 血脈 | 思考活動 |
脾 | 脾胃 | 消化吸收 |
肺 | 皮膚 | 氣息調理 |
腎 | 骨髓 | 藏精納氣 |
三焦心包絡功能
- 三焦:調節水液代謝
- 心包絡:保護心臟,傳達心意
臟腑病理表現
症狀 | 受影響臟腑 |
---|---|
左臉發紅 | 肝 |
全臉發紅 | 心 |
鼻發紅 | 脾 |
右臉發紅 | 肺 |
兩顴發紅 | 腎 |
舌兩邊有紅 | 肝膽 |
舌尖發紅 | 心肺 |
舌中心發紅 | 肺胃 |
舌根發紅 | 腎 |
五臟五行屬性和五味
五臟 | 五行 | 五味 |
---|---|---|
肝 | 木 | 酸 |
心 | 火 | 苦 |
脾 | 土 | 甘 |
肺 | 金 | 辛 |
腎 | 水 | 鹹 |
臟腑化液和所主之志
五臟 | 化液 | 主志 |
---|---|---|
肝 | 淚液 | 怒 |
心 | 汗液 | 喜 |
脾 | 涎液 | 思 |
肺 | 鼻涕 | 憂 |
腎 | 唾液 | 恐 |
臟腑藏神
五臟 | 所藏之神 |
---|---|
肝 | 魂 |
心 | 神 |
脾 | 意 |
肺 | 魄 |
腎 | 志 |
補瀉原則
補法:
* 辛、鹹味補益陽性臟腑
* 酸、甘、苦味滋補陰性臟腑
瀉法:
* 酸味瀉心
* 甘味瀉脾
* 苦味瀉肺
* 辛味瀉肝
* 鹹味瀉腎
中醫五行表:傳統中醫的基礎架構
中醫五行表是中醫理論中最重要的基礎架構之一,它將宇宙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並認為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 | 特徵 | 生 | 克 |
---|---|---|---|
金 | 肅殺、收斂 | 水 | 火 |
木 | 生發、條達 | 火 | 金 |
水 | 寒涼、滋潤 | 金 | 土 |
火 | 温熱、升騰 | 木 | 水 |
土 | 滋養、承載 | 火 | 木 |
相生關係
相生關係是指五行元素之間順序相生的關係,例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種關係類似於自然界中元素轉化的過程,例如:金屬融化後形成液體(水),液體滋養植物(木),植物燃燒後產生火,火燼最終轉化為土壤(土)。
相剋關係
相剋關係是指五行元素之間相互抑制的關係,例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種關係代表了元素之間的競爭和制衡,例如:金屬器具可以砍伐樹木(木),樹木根系可以疏鬆土壤(土),土壤可以吸收水分(水),水分可以澆滅火焰(火),火焰可以熔化金屬(金)。
五行與臟腑
中醫五行表還與人體臟腑相應,例如:金對應肺與大腸,木對應肝與膽,水對應腎與膀胱,火對應心與小腸,土對應脾與胃。這種對應關係認為臟腑的功能與五行元素的特性有關,例如:肺主金,具有肅殺、收斂的特性,而肝主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
五行與季節
五行元素也與季節相應,例如:金對應秋天,木對應春天,水對應冬天,火對應夏天,土對應長夏(仲夏)。這種對應關係反映了季節變化與五行元素特性的關係,例如:秋天肅殺收斂,對應金元素,而春天生發條達,對應木元素。
五行與疾病
在中醫理論中,疾病的發生與五行失調密切相關。例如:金失調可能導致肺部疾病,木失調可能導致肝膽疾病,水失調可能導致腎臟疾病,火失調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土失調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疾病。
中醫五行表是中醫理論中不可或缺的架構,它將宇宙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並認為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五行元素還與臟腑、季節和疾病密切相關,為中醫臨牀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