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盜墓史】揭秘中國盜墓史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中國盜墓史】揭秘中國盜墓史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 掘冢與反掘墓:歷代盜墓者、反盜墓者文物、寶物的墓穴發掘史 |
|—|—|—|
| 墓穴毀墓盜墓史 | 掘冢,奸事也[1],但因中國傳統的厚葬風習,事死者如事生[2] 。盜墓,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對此陳夢家曾表示是“山川效靈”、“地不愛寶”[3],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林曾説“百墓九十九空”[4],能免於洗劫者,少之又少。早在《呂氏春秋》裹就有盜墓的記載,因陵墓“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於是“無不抇之墓也”,“大墓無不抇也”。歷史上的名人如: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温韜、劉豫、楊輦真珈、孫殿英等都曾盜發墳陵。\n這是大部分盜墓者的緣故,“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注 1]。盜墓與中國自古盛行的厚葬風氣有關。春秋戰國盜墓活動出現後,很快就發展到“上強以威嚴重罪禁之,猶不可止”的程度。[5]民間歷來也有“想要富,盜古墓”之説,甚至有的整村的人都從事盜墓活動。[6]盜墓者一般會成羣結隊,人數在兩人以上,五人以下,可能一同進墓室盜取財物後,先出墓道者產生了獨呑之念,對未出者下了毒手。 |
| 最常見的墓室形式 | 這樣的例子有春秋戰國齊懿公在未登王位的時候因與人爭田爭不過,等到他登上王位後就挖掘人家的墳墓,斷其屍體的腳[8],而最著名的掘墓復仇例子,莫過於伍子胥為父兄復仇而掘墓鞭屍。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伍子胥為報父仇而掘楚平王陵墓,將他的屍體挖了出來,並“鞭屍三百”[9]。但是對於伍子胥掘墓鞭屍故事的真實性,也有不少人提出懷疑,如顧炎武就結合更多的文獻中認為伍子胥復仇僅僅是“鞭墓”而已,“鞭屍”是後人以訛傳訛罷了[10]。而《漢書》等史書也是持“鞭墓”之説[注 2]。\n這是最常見的形式,經年不斷。 |
| 設伏反盜墓反制措施 | 有盜墓,就有反盜墓,有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的,也有設假墳疑冢的。\n比如秦始皇陵的防盜結構,是“機弩矢”[13]在其死後下葬,為了不使施工人員和藏事勞務人員將有關陵墓結構和封藏的信息泄露給世人,秦二世採取了全數殺害“工匠”和“臧者”的手段[14]。 |
| 各朝代墓穴的被破壞史上記載 | 宋文公墓與齊莊公墓在國家未亡的時候就已經被盜掘。[17]《呂氏春秋·安死》記載:當時的一些盜墓賊“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徽桕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n有些史書,如《史記》《漢書》説項羽掘秦始皇陵,《漢書》:“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水經注·渭水》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n但以現在掌握的通過長期認真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分析,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陵未曾經有過大規模盜掘[21]。項羽當年所破壞的,可能只是陵園的地上建築而已。即使“牧火”傳説屬實,也應該只是局部的破壞。他們都沒有使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地宮受到損害[22]。\n《西京雜記》記載西漢廣川王劉去,“好聚無賴少年遊獵,遊弋無度,國內塚藏,一皆發掘。爰猛説,大父為廣川王中尉,每諫王不聽,病免歸家,説王所發掘塚墓,不可勝數,其奇異者百數。”《太平廣記》記載,一次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棺內的死人竟然栩栩如生,“肌膚顏色有如生人,鬢髮牙齒,不異生人。”,急忙退出,重新封好。 |
| 盜墓與帝王墓歷史案例 | “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漢書·外戚傳》卷97)\n王充《論衡·死偽篇》(卷第21)“亡新改葬元帝傅後,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發棺時,臭憧於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n王莽覆亡之際,出現大規模的盜墓運動,如有女屍,甚至予以屍姦。《後漢書》:“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n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曾派呂布遍掘東漢帝陵與公卿陵墓,取其金銀珠寶以充軍餉。《三國志》記載,“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漢紀五十一》(卷五十九)稱,“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室屋蕩盡,無復雞犬。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
| 曹操、孫權、袁紹曹操與魏蜀吳的故事 | 《太平廣記·再生一》(卷375)“李娥復生”條,“漢末,武陵婦人李俄,年六十歲,病卒,埋於城外,已半月。俄鄰舍有蔡仲,聞俄富,乃發冢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護我頭。’仲驚走,為縣吏所收,當棄市。”\n曹操因軍費困難,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發兵盜掘永城芒碭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水經註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袁紹的幕僚陳琳起草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魯迅説,“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身後建72座陵墓,南宋的《輿地紀勝》記載,“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聊齋志異·曹操冢》(卷10)記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中,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盂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n黃初末年(226年)孫權攻下長沙,下令掘長沙王吳芮墓為父孫堅建廟,見吳芮“容貌如生”。《三國志》載:“黃初末,吳人發長沙王吳芮冢,以其塼於臨湘為孫堅立廟。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當時在場者有一位吳芮的十六世孫吳綱,“後豫發者見吳綱曰:‘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吳綱也覺得十分詫異,究底是怎麼一回事,“‘(吳芮)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
| 名人墓地、帝陵成目標令人驚嘆的歷代名人王侯盜墓案 | 《太平廣記·墓冢》(第389卷)“王粲”條:“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塋。一説,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n虞喜《志林》:“鐘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坐,苦求不與,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其墓,遂得之。”\n晉鹹寧五年(279年),一説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有十幾萬根竹筒,皆科斗文書寫,稱之“汲塚古文”、“汲冢書”。後經荀勗、束皙、和嶠等人整理,得《竹書紀年》十三篇以及《穆天子傳》、《瑣語》等書。\n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時編地理書《括地誌》稱,“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裏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 \n咸和七年(333年)石勒病死,夜裏偷偷下葬,同時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夜瘞(yì 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石勒病危時,為防盜墓,曾下遺詔:“三日而葬,內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徵鎮牧守不得輒離所司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寶,無內器玩。大雅衝幼,恐非能構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無違朕命。大雅與斌宜善相維持,司馬氏汝等之殷鑑,其務於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為將來口實。”\n《資治通鑑·晉紀》卷100載,東穆武帝升平三年(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夢見石虎咬其膀子,醒後怒掘顯原陵,欲鞭屍泄忿,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於是慕容儁“購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屍於東明觀下,僵而不腐。”,“儁蹋而罵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數其殘暴之罪而鞭之,投於漳水,屍倚橋柱不流。”\n“(南燕獻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義熙元年也,時年七十。乃夜為十餘棺,分出四門,潛葬山谷,竟不知其屍之所在。’, ‘”(《晉書·慕容德載記》(卷127))\n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有人盜發卞壺墓,“剖棺掠之,壺面屍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n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元嘉中,豫章胡家奴開邑王冢,青州人開齊襄公冢,並得金鈎,而屍骸露在巖中儼然。茲亦未必有憑而然也,京房屍至義熙中猶完具,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食之。”\n南齊初年,襄陽有盜賊發掘了一位楚王的墓葬,挖出大量的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簡書寬數分,長二尺,表皮和竹節都像新的一樣。盜竊者把它拿來點火照明,後來有人得到十餘簡,拿給撫軍王僧虔看,僧虔説是用蝌蚪文字書寫的《考工記》、《周官》的遺缺內容。[23]\n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歡死,便葬於鼓山石窟寺。《資治通鑑》卷一六〇雲:“〔太清元年八月〕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羣匠。”《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二四《智力寺條》引《元一統志》雲:“寺在磁州武安縣,齊高歡薨於太原,默置(棺槨)於(磁州)鼓山(智力寺)天宮之旁,即此滏陽,乃虛陵也。”\n《南史·杜崱傳》記載,嶽陽王蕭察“察命拔其舌,臠殺而烹之。盡誅諸杜宗族親者,幼弱下蠶室,又發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並以為漆惋。及建鄴平,崱兄弟發安寧陵焚之,以報漆惋之酷,元帝亦不責也。”\n《梁書·侯景列傳》(卷56),“遣掘王僧辯父墓,剖棺焚屍。王僧辯等進營於石頭城北,景列陣挑戰。”\n《陳書》記載,陳叔陵“好遊塚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n陳朝初年,徵北軍人盜發晉郗曇墓,“大獲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蹟”。[24]\n《北史·列傳第七十二孝行》記載:“及陳滅,頒(王頒)密召父(王僧辯)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其間壯士或問頒曰:‘郎君來破陳國,滅其社稷,讎恥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將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請發其丘壟,斷櫬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頒頓顙陳謝,額盡流血,答之曰:‘其為帝王,墳塋甚大,恐一宵發掘,不及其屍,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諸人請具鍬鍤,一旦皆萃。於是夜發其陵,剖棺,見陳武帝須並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頒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n唐詩中有所謂“荒冢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等詩句,“堅(韋堅)始鑿潭,多壞民冢墓,起江、淮,至長安,公私騷然。’, ‘及得罪,林甫遣使江、淮,鈎索堅罪,捕治舟夫漕史,所在獄皆滿。郡縣剝斂償輸,責及鄰伍,多裸死牢户。林甫死,乃止。”[25]\n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郭子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大破吐蕃。是年十二月,有盜墓賊掘郭子儀之父的墳墓。朝廷擔心他發兵謀叛,事發後郭子儀入朝,郭子儀流涕説:“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n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鑑於地方民風兇悍,又尊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多改習俗,“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舊唐書》)\n《資治通鑑》記載,昭宗李曄乾寧二年(895年)發生“侵犯帝陵”事件;昭宗天復二年(902年)簡陵遭盜。\n《資治通鑑》記載,“華原賊帥温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n《新五代史·雜傳·温韜傳》記載,後梁王開平二年(908年),「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n宋朝程大昌《考古編》説:“史載温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乾陵是考古學家公認至今尚未遭到盜堀的帝陵,唐末黃巢發四十萬大軍,直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沒找到墓道口。直至民國時期,盜墓者始終無法進入。\n《周書·蕭詧傳》(卷48)記載,“去城三十里,城中覺之。蔡大寶乃輔詧母保林龔氏,登陴閉門拒戰。會詧夜至,龔氏不知其敗,謂為賊也,至曉見詧,乃納之。岸等以詧至,遂奔其兄巘於廣平。詧遣將尹正、薛暉等攻拔之,獲巘、岸等,並其母妻子女,並於襄陽北門殺之。盡誅諸杜宗族親者,其幼稚疏屬下蠶室。又發掘其墳墓,燒其骸骨,灰而揚之。”\n馮夢龍編撰《古今笑史·痴絕部》中記錄,“米芾好奇,葬其親潤州山間,不封不樹。嘗自詫於人,言莫有知其穴者。”\n靖康年間,金人南下,北宋帝王陵寑被金國政權和「齊皇帝」劉豫掘開後,暴屍陵外,白骨遍野。\n《宋史·地理志》(卷85)記“政和間,議朝謁諸陵,敕有司預為西幸之備,以蔡攸妻兄宋昪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內,合屋數千間,盡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貲。而漆飾之法,須骨灰為地,科買督迫,灰價日增,一斤至數千。於是四郊冢墓,悉被發掘,取人骨為灰矣。’, ‘”\n《宋史·宋喬年傳》(卷356)“方是時,徽宗議謁諸陵,有司預為西幸之備。昪治宮城,廣袤十六里,創廊屋四百四十間,費不可勝。會髹漆,至灰人骨為胎,斤直錢數千。盡發洛城外二十里古冢,凡衣冠壟兆,大抵遭暴掘。”\n張岱《西湖夢尋》載,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

中國盜墓史 Play

中國盜墓史

中國盜墓史悠久,盜墓行為在古代社會中屢禁不止。

中國盜墓史

中國盜墓史上的重大事件

時間 事件 影響
遠古時代 甲骨卜辭中出現「發古墓」的記載 反映出盜墓行為在遠古時代已經存在
西漢時期 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李廣利等名將盜墓 推動盜墓行為的興盛
唐宋時期 盜墓活動猖獗,有「掘地鼠」的稱號 盜墓技術發展迅速
元明清時期 盜墓行為受到政府嚴厲打擊,但仍有死灰復燃 盜墓活動規模有所收斂
近現代 盜墓行為轉為地下活動,出現了盜墓團夥 盜墓活動對古墓文物造成嚴重破壞

中國盜墓史上的主要盜墓者

盜墓者 生平 著名盜墓事跡
曹操 三國時期的權臣 盜掘漢武帝茂陵,獲得大量金銀財寶
孫權 三國時期的吳王 盜掘西漢豫讓墓,發現大量珍寶
項羽 楚漢相爭中的西楚霸王 盜掘秦始皇陵,帶走大量金銀財寶
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 盜掘明孝陵,獲得無數金銀玉器
袁世凱 清末軍閥,後成為大總統 盜掘東漢梁冀墓,發現大量珍貴文物

中國盜墓史上的重大盜墓案件

墓穴 盜墓者 時間 影響
漢武帝茂陵 曹操 東漢末年 導致茂陵大量珍寶被盜
漢豫讓墓 孫權 三國時期 豫讓墓中珍貴文物被大量盜取
秦始皇陵 項羽 楚漢相爭時期 秦始皇陵嚴重受損,文物被掠奪殆盡
明孝陵 朱元璋 明初 導致明孝陵中大量金銀玉器被盜
梁冀墓 袁世凱 清末 梁冀墓中大量珍貴文物被盜,影響清朝的文物保存

中國盜墓史對考古的影響

中國盜墓史對考古領域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

  • 發現珍貴文物:盜墓者盜掘墓穴時,也發現了一些珍貴文物,為後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揭示墓葬文化:盜墓活動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墓葬文化,有助於瞭解古代喪葬習俗和文化理念。

負面影響

  • 破壞墓穴結構:盜墓行為往往造成墓穴結構的損壞,影響墓穴的保護和研究。
  • 文物流失:盜墓者盜取的文物經常被倒賣至黑市或海外,造成國家的文物流失和文化損失。

總結

中國盜墓史是一部複雜而漫長的歷史。盜墓行為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延伸閲讀…

中國盜墓史(插圖珍藏版)

古墓賊影:中國盜墓史全記錄(超值金版) (Chines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