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考釋
引言
時辰,古代計時單位,將一晝夜按地支分為十二段,與今時相符。然而,其起源撲朔迷離,眾説紛紜。本文將追溯十二時辰的濫觴,探究其演變軌跡。


時辰 | 時間 | 別稱 |
---|---|---|
子時 | 23:00-01:00 | 夜半、中夜 |
醜時 | 01:00-03:00 | 雞鳴、荒雞 |
寅時 | 03:00-05:00 | 平旦、黎明 |
卯時 | 05:00-07:00 | 日出、日始 |
辰時 | 07:00-09:00 | 食時、早食 |
巳時 | 09:00-11:00 | 隅中、日禺 |
午時 | 11:00-13:00 | 日中、日正 |
未時 | 13:00-15:00 | 日昳、日跌 |
申時 | 15:00-17:00 | 日晡、日暮 |
酉時 | 17:00-19:00 | 炊時、夕食 |
戌時 | 19:00-21:00 | 黃昏、戌昏 |
亥時 | 21:00-23:00 | 人定、戌定 |
濫觴探源
十二時辰的起源,歷來説法不一。有謂始於西周,亦有謂始於戰國。現今學界多認為其形成於先秦。具體時間難以確定,但《漢書》載,漢武帝在太初改正朔後,才開始以十二時辰計時。此説亦得到出土秦漢簡牘的佐證。
演變軌跡
古代計時制曾十分繁複,後漸趨統一。在先秦時期,曾出現過一日四時、十時、十六時的劃分。漢代始行一日十二時制,稱「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流行二十四時辰制,後漸廢。
其他説法
俞樾認為,《商君書》已提及年月日時,暗示戰國時已有十二時制。趙翼則認為,秦漢簡牘中已出現十二時辰制,但部分文獻如《日書》甲種仍使用十六時制。顧炎武則否定漢代以前有十二時制之説。後人考證,認為所謂十二時辰可能並非與今時相符。
結論
時辰,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單位,其起源至今仍有爭議。通過秦漢簡牘的考察,可以確定其在戰國晚期或秦漢間已開始施行。十二時辰制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計時制的發展軌跡,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三什麼時: 檢視個人和團隊進步的三個關鍵時刻
在個人和團隊進步的歷程中,有三項關鍵時刻值得我們審視:
- 反思時:
- 回顧時:
- 展望時:
表格:三什麼時
時刻 | 特徵 | 目的 |
---|---|---|
反思時 | 檢視當前狀況、評估進度、確定下一步行動 | 從經驗中學習、找出改進領域 |
回顧時 | 審查過去的表現、找出趨勢、標示成就 | 確定進步、建立信心 |
展望時 | 勾勒未來願景、設定目標、擬定策略 | 提供方向、保持動力 |
三什麼時與個人進步
反思時:
- 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優點和待改進之處
- 確定個人目標和價值觀
- 制定學習和成長計畫
回顧時:
- 檢視自己取得的成就
- 追蹤進度,標示里程碑
- 慶祝自己的成功,即使是小成就
展望時:
- 設定新的目標和願景
- 制定行動計畫,實現個人目標
- 尋求指導和支持
三什麼時與團隊進步
反思時:
- 舉行團隊會議,討論進度和問題
- 分析團隊優劣勢
- 確定團隊共同目標
回顧時:
- 制定團隊願景和戰略
- 設定具體目標,確保目標達成
- 分配任務和責任,促進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