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特徵 | 內容 |
---|---|
地點 |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 |
年代 | 明朝(1409-1644年) |
陵墓數量 | 13座 |
葬有 | 13位皇帝、23位皇后、30餘位妃嬪 |
世界遺產 | 2003年 |
明十三陵的意義
- 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羣,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 完美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學説,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 體現了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建築比擬皇宮,彰顯帝王尊寵。
- 明十三陵第一次體現了中國皇家陵寢建築羣的整體性,形成了一個緊密相聯的建築羣。
各陵的特點


- 陵寢建築沿用皇宮佈局,有神道、石牌坊、明樓、寶城等。
- 各陵均背山面水,營造肅穆莊嚴的氣勢。
- 陵園內植有大量松柏,經久不衰。
著名陵寢
- 長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寢,設有中國最大的楠木殿堂。
- 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地宮已於1956-1958年發掘。
- 昭陵: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明十三陵的現狀
- 200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吸引眾多遊客。
- 定期進行維護性修繕,保護古蹟。
明朝末年君王陵寢的特殊情況
- 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明孝陵。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未葬入陵墓。
- 明代宗朱祁鈺以「王」身份葬於西郊金山。
明十三陵安葬人物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自永樂七年(1409 年)明成祖朱棣開始營建,至明思宗朱由檢殉國(1644 年)完成,歷經 234 年,共建成 13 座帝陵、7 座後陵、1 座妃子墓及數十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羣之一。
安葬人物表格
陵墓 | 安葬人物 | 年代 |
---|---|---|
長陵 | 明成祖朱棣 | 1424 年 |
獻陵 | 明仁宗朱高熾 | 1425 年 |
景陵 | 明宣宗朱瞻基 | 1435 年 |
裕陵 | 明英宗朱祁鎮 | 1464 年 |
茂陵 | 明憲宗朱見深 | 1487 年 |
泰陵 | 明孝宗朱祐樘 | 1505 年 |
康陵 | 明武宗朱厚照 | 1521 年 |
慶陵 | 明世宗朱厚熜 | 1567 年 |
隆陵 | 明穆宗朱載垕 | 1572 年 |
萬曆陵 | 明神宗朱翊鈞 | 1620 年 |
定陵 | 明熹宗朱由校 | 1627 年 |
德陵 | 明思宗朱由檢 | 1644 年 (陪葬) |
昭陵 | 明顯陵 | 1644 年 |
安葬人物簡介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靖難之變後奪取皇位,在位 22 年。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明成祖長子,在位 10 個月。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明仁宗長子,在位 10 年,勵精圖治,開創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長子,在位 2 次,被瓦剌俘虜,後復闢。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明英宗長子,在位 23 年,喜好丹藥,怠於朝政。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明憲宗長子,在位 18 年,勤政愛民,重用賢臣。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明孝宗長子,在位 16 年,性格放蕩,不理朝政。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明武宗堂弟,在位 45 年,重用奸臣,導致嘉靖大獄。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明世宗長子,在位 6 年,勵精圖治,整頓吏治。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明穆宗長子,在位 48 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晚年沉迷於修道。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明神宗孫子,在位 7 年,個性軟弱,大權旁落。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明熹宗弟,在位 17 年,面對內憂外患,最後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延伸閲讀…
明朝共16位皇帝為何只有十三陵?另外3人下場曝
北京「明十三陵」只葬13帝!明朝皇帝共16位…另外3人去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