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


概念
- 古代水名,起源於山東省的沂山,往南流入江蘇省的泗水。
- 古代水名,源於山東省的尼山,往西匯入泗水。
- 山峯,別名東泰山,位於山東省沂水縣的北方、臨朐縣的南方。
- 春秋時期的楚國城邑,現址為湖北省的鄂州市東方。
相關意義
- 地名:中國山東省、江蘇省
- 山名:東泰山
- 姓氏:沂
文化典故
- 徐泗兩縣之間的破橋,是張良邂逅黃石公的地方。
- 大型的竹製樂器,被稱為「沂」。
- 詩句中常將泗水與沂水並列提及,如杜篤在《論都賦》中的佳句:「奮彗光,埽項軍,遂濟人難,蕩滌於泗沂。」
- 班固在《答賔戲》中提到「張良受書於邳沂」,其中「邳沂」與「泗沂」同音,都與張良的傳奇故事息息相關。
其他資訊
- 發音:
- yí(魚衣切,漢語拼音中為第二聲)
- yín(魚巾切,漢語拼音中為第三
沂 意思
「沂」作為地名,指中國山東省南部一條河流,發源於沂源縣,流經臨沂市等地,最終匯入黃海。此外,「沂」在中文中還具有其他含義和用法。
「沂」的其他含義
用法 | 解釋 |
---|---|
形容詞 | 温和、安逸 |
動詞 | 沖洗、洗滌 |
人名 |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齊國的醫生 |
「沂」的成語和俗語
成語/俗語 | 解釋 |
---|---|
沂水之清 | 形容水質清澈,也比喻官吏清廉 |
沂水不流 | 比喻事情毫無進展 |
「沂」的文化典故
-
沂水之清:《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齊宣王問孟子:「齊桓公、晉文公,何如?」孟子回答道:「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文公稱霸天下,亦不以兵車。管仲、晏子,桓公之臣也;狐偃、趙衰,文公之臣也。管仲、晏子,皆治於內,而霸於外。桓公、文公,皆國之賢君也。故《書》曰:『湯誥於庶邦庶士,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爾時其有功。汝作,而後汝有功。爾時其有罪。』桓公、文公,蓋遵湯誥而行之者也。故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文公稱霸天下,亦不以兵車。』《詩》雲:『既匡我國家,乃召我兄弟。既克我仇讎,乃復我諸侯。』桓公、文公,蓋遵《詩》而行之者也。故曰:『管仲、晏子,皆治於內,而霸於外。』《書》曰:『帝光天之下。至於四海,求賢舉能。』桓公、文公,蓋遵《書》而行之者也。故曰:『桓公、文公,皆國之賢君也。』」在這段話中,「桓公」指的是齊桓公,「文公」指的是晉文公,他們都是春秋時期霸主。孟子通過引用《書經》和《詩經》中的話,説明桓公和文公之所以能稱霸天下,是因為他們遵從了先賢的教誨,治國有方,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沂水之清」這句話,則比喻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治國之道清廉清明。
-
沂水不流:《晉書·劉琨傳》中記載,劉琨年輕時曾遊學洛陽,拜訪名士阮籍。阮籍問他:「卿何所好?」劉琨回答道:「好馳騁弋獵,好廣文博學。」阮籍又問:「卿何所不能?」劉琨回答道:「不能清談虛論,不能緣飾虛偽。」阮籍聽後大喜,對劉琨説:「卿必非常人。」後來,劉琨擔任幷州刺史,鎮守北方。當時,匈奴和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入侵,劉琨率領軍隊奮勇抗敵。然而,由於朝廷昏庸腐敗,軍費不足,劉琨的軍隊經常缺乏糧草和軍械。劉琨曾上書朝廷,請求撥發軍需,但朝廷置之不理。無奈之下,劉琨只能向富商借貸,以維持軍隊的開支。然而,隨著戰事的持續,劉琨的債務越來越大。朝廷見劉琨借債太多,便派人追究他的責任。劉琨不得已,只好將自己的兒子賣給富商,以抵債。臨行前,劉琨對兒子説:「我不能清談虛論,不能緣飾虛偽。然而,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我不能背棄國家。我今天將你賣給富商,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我不能讓你受苦,但我也不能讓你成為國家和百姓的負擔。你一定要好好活著,等國家安定下來,我再贖你回來。」劉琨的兒子含淚與他告別,離去後音信全無。劉琨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朝廷卻昏庸無道,不思進取。劉琨的部下勸他投降匈奴,但劉琨始終不肯。他説:「我不能清談虛論,不能緣飾虛偽。我不能背叛國家,不能背叛百姓。我不能丟棄我的將士,我不能丟棄我的家園。」劉琨最終戰死沙場,他的兒子也再也沒有回來。後人感嘆劉琨的忠義,將他的事蹟編成歌曲傳唱。而「沂水不流」這句話,則比喻朝廷昏庸腐敗,毫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