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三界 | 天數、住處 | 天人 | 特色、相關描述 |
---|---|---|---|
欲界 | 六天,與物質、情感息息相關 | 四大天王、帝釋天 | 迷戀各種慾望 |
色界 | 十八天,由欲界逐漸轉移,清淨心念 |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 清淨,沒有淫慾和世俗慾望 |
無色界 | 四天,住於虛空,專注禪定,沒有物質 |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 | 住在虛空中,專心禪定 |
三界圖表:深入探討佛教宇宙觀的視覺指南
三界圖表是佛教宇宙觀中重要的視覺指南,描繪了宇宙的結構和眾生的輪迴之路。它在佛教藝術和文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起源與發展
三界圖表起源於古代印度宇宙學,但其在佛教中得到進一步發展。最早的三界圖表出現在阿育王時期(公元前3世紀),並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播到亞洲各國。
結構與象徵意義
三界圖表通常描繪為一座中央山峯,周圍環繞著同心圓圈。這些圓圈代表不同的界域,即:
界域 | 象徵意義 |
---|---|
欲界 | 貪欲、執著和感官享受 |
色界 | 脱離感官體驗,但仍有物質存在 |
無色界 | 脱離物質存在,但仍有感知 |
中央山峯通常代表須彌山,它是佛教宇宙觀中的世界軸心。山峯頂端經常描繪著佛教天堂,而山腳則描繪著地獄。
眾生的輪迴
三界圖表描繪了眾生的輪迴之路。眾生根據他們的業力在三界中轉生。善業可以引導眾生升入更高的界域,而惡業則會導致他們墮入較低的界域。
地獄與天堂
三界圖表中描繪了六道(或六趣)的痛苦,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道和天道。地獄描繪為一個由火焰、酷刑和罪惡構成的可怕區域。而天堂描繪為一個充滿喜樂、美麗和安寧的領域。
解脱與涅槃
三界圖表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瞭解輪迴的痛苦和無常。通過修行佛法,眾生可以超越輪迴,達到解脱和涅槃。涅槃描繪為一個脱離輪迴和苦難的最高境界。
結論
三界圖表是佛教宇宙觀和輪迴教義的視覺展示。它提供了對宇宙結構、眾生之路和解脱途徑的深刻理解。三界圖表在佛教藝術和修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眾生無常和苦難的本質,並激勵他們追求解脱和涅槃。
延伸閲讀…
三界二十八天表
T2840 三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