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遺體】揭開中山陵遺體不為人知的秘密:從孫中山死因到遺體之謎

【中山陵遺體】揭開中山陵遺體不為人知的秘密:從孫中山死因到遺體之謎
建築 描述
祭堂 中山陵最大的建築,設有六邊形花崗石柱,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屋頂,屋頂覆蓋藍色琉璃瓦,正立面設三座拱門
石階 依山而建,共有392級,分成8段,各段間設有平台
碑亭 位於陵門後,仿中國古代木結構,重檐歇山屋頂,置有長方形花崗石墓碑
陵門 中山陵的正門,設有三道拱門,雕刻精美
墓道 長約480米、寬約40米的緩長坡道,種植松樹和檜柏
牌坊 三間四柱三樓的花崗石牌坊,中門橫楣刻有“博愛”二字
紀念 事跡
奉安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靈櫬正式奉安中山陵
籌建 1925年4月,葬事籌備委員會成立,並懸獎徵求陵墓設計圖案,最終呂彥直的設計方案獲選
逝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膽囊癌逝世於北京
紀念建築 特點
靈堂 設有一尊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坐像高4.6米,身着長袍馬褂,書卷平攤在膝上
墓室 位於中山山頂,採用純白花崗石及鋼筋水泥構造,外形呈“警鐘”形
紀念物 平台上陳列有紀念物作為點綴,例如銅鼎和石獅
陵園概況 説明
建築佈局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佈置在紫金山南麓的緩坡上,平面為大鐘形
建築風格 融合中西建築風格,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
紀念意義 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遺體:孫中山的永恆安息之地

中山陵,位於南京紫金山,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陵寢。孫中山的遺體於1929年葬於中山陵,自此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標誌性的紀念地之一。

遺體保存

中山陵遺體 Play

孫中山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保存於中山陵內的奉安大廳。遺體完好無損,栩栩如生,彷彿只是熟睡一般。

中山陵遺體

遺體保存技術 時程
注射福馬林液 1925年
浸泡甘油 1926年
注射防腐劑 1927年

奉安儀式

孫中山的遺體於1929年3月12日奉安於中山陵。奉安儀式莊嚴隆重,由全國各地民眾和海外華人代表參加。

儀式流程 時間
遺體入殮 1929年3月11日
靈車出發 1929年3月12日凌晨
奉安大典 1929年3月12日上午
安葬儀式 1929年3月12日下午

陵寢建築

中山陵是一座宏偉的陵寢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技術。陵寢主要包括以下建築:

建築 功能
祭堂 舉行祭祀儀式
碑亭 存放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碑文
奉安大廳 安放孫中山遺體
陵門 陵寢入口
石階 通往上層建築

歷史意義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遺蹟,具有以下象徵意義:

  • 孫中山思想的承載者
  • 中國統一的象徵
  • 國民革命的紀念地

現狀

中山陵目前由中華民國政府管理,並於1966年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陵寢每天對外開放,吸引眾多遊客參觀。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