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 不能送】外家不能送!喪禮習俗外家千萬要注意!

【外家 不能送】外家不能送!喪禮習俗外家千萬要注意!
儀式 親屬參與程度 注意事項
辭外家 孝男或長孫 外家親戚先離去,送葬隊伍後再辭謝其他人
辭客 所有人 不能讓棺木停放在有人居住的地方
臨終前準備 子孫 尊重病人意願或準備後事物品
反青 (迴光返照) 有意識的病人 病人會交代遺言或分發遺物
併廳、舖水舖 子孫 病人去世時會移至客廳或大廳
遮神 子孫 (長輩在場) 用米篩或紅紙隔離神明,以免對死者不敬
宗教信仰配合 宗教人員 準備宗教儀式用品
初終儀式
舉哀 子孫 焚燒魂轎後才能哭泣,不能拉扯或滴淚在屍體上
易枕蓋水被 孫輩 以石頭或紙張墊高頭部,蓋上白色布料
供腳尾物 子孫 供應食物、火爐、銀紙給死者
變服 所有親友 更換衣著表示悲慼
帷堂合扉 子孫 (孝服在身) 用白布隔開死者,關閉門窗
門外示喪 子孫、鄰居 貼出告示或紙條
守舖 孝子 在死者身邊守夜
買布料制孝服 子孫、鄰居 選購或租借孝服,依親疏關係不同有不同規格
報喪 子孫 (長輩在外時) 通知其他親屬
買棺材 孝男或子孫 (有外援) 選擇棺材類型,土葬或火化使用不同
哭路頭、奔喪 已婚或未返家子女 回家時需一路哭泣或步行
宗教法事 孝子或外援 由道士或法師舉行法事,超渡死者
組織喪事委員會 有人望或社會地位高的死者 成立委員會討論喪事安排
三七及五旬祭祀 已婚女兒、外家 回孃家為亡者做功德

外家不能送:習俗禁忌與傳統禮俗

民間習俗中流傳著一句俗諺:「外家不能送」,意指嫁出去的女兒不宜送東西回孃家,這背後藴藏著許多傳統禮俗和禁忌。

外家 不能送 Play

傳統禮俗

嫁娶是人生大事,隨著女兒出嫁,雙方的關係從孃家血緣轉變為婆家親眷。根據傳統禮俗,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需「空手而歸」,也就是不能主動送禮回孃家。

外家 不能送

這種習俗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説法:

説法 解釋
嫁出從夫 女子出嫁後應以婆家為重,回孃家不應帶東西回婆家。
不擾孃家辛勞 避免女兒給孃家添麻煩或增加負擔。
禮儀規範 顯示女兒已嫁入新家,孃家不再需要提供物質援助。

禁忌考量

除了傳統禮俗外,也有以下禁忌考量:

禁忌 解釋
觸犯禁忌 觸犯「外家不能送」的禁忌可能帶來厄運或爭吵。
家運衰退 外家送禮會導致孃家家運衰退、錢財流失。
不吉利 送禮物品被認為不吉利或招來災厄,例如時鐘(送終)、鞋子(送走)、傘(送散)。

例外情況

儘管有「外家不能送」的禁忌,仍有以下例外情況:

情況 説明
新生兒饋贈 女兒產下新生兒時,外家可以送一些嬰兒用品或紅包。
節日祝賀 重大節日(如過年、中秋)時,外家可以送一些應景禮品,如水果、糕點。
特殊紀念日 女兒結婚紀念日、生日或父母親節等重要日子,外家可以送禮表達祝賀。

禮尚往來替代方案

避免觸犯禁忌的同時,親戚間仍有禮尚往來的需求,以下提供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 説明
女婿回禮 由女婿代為送禮回孃家。
女兒包紅包 由女兒自行包紅包送給孃家父母或兄弟姐妹。
協助其他事宜 以其他方式協助孃家,如打掃、煮飯或協助照料年長者。

結論

「外家不能送」的傳統習俗反映了傳統家庭關係和倫理規範。儘管隨著時代變遷,禁忌逐漸鬆綁,但瞭解這些禮俗仍有助於避免觸犯禁忌,維持家庭和諧。在特殊情況下,親戚間可透過替代方案表達關心與祝賀,同時兼顧傳統禮俗與現代觀念。

延伸閲讀…

世雄禮儀有限公司- 分享外家辦理已婚女性亡者的喪事 …

之前談過母喪要「報喪」、「接外家」,相對的有接就有辭,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