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簡史
解散與轉型


事件 | 時間 | 成果 |
---|---|---|
「結社禁止命令」發佈 | 1931年2月18日 | 台灣民眾黨解散 |
林獻堂等創黨元老出走 | 1930年8月 | 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
蔣渭水與蔡培火分歧 | ||
蔣渭水的工農運動支持 | ||
中央執行委員會增選常務委員 | 1929年1月10日 | 民眾黨領導權易手 |
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 | 1928年2月 | 影響民眾黨方針 |
臨時中央委員會,黨員439人 | 1927年9月16日 | 擴大組織 |
黨綱政策發表 | 1927年7月10日 | 台灣民眾黨正式成立 |
「台灣民眾黨」結黨式 | 1927年7月10日 | 通過黨則,選出委員 |
謝春木與政府交涉 | 1927年6月 | 討論重組條件 |
「台灣民黨」被禁止 | 1927年6月3日 | 治安警察法禁止結社 |
「台灣民黨」宣告成立 | 1927年5月29日 | 選出臨時中央常務委員 |
組織「台灣同盟會」 | ||
「台灣自治會」簡要綱領遭禁止 | 1927年2月17日 | 當局視為自治主義 |
蔣渭水提出組織「台灣自治會」 | 1927年2月10日 | |
文化協會分裂 | ||
「新台灣聯盟」無法展開活動 | 1922年 | 治安警察法實施 |
矢內原忠雄來台考察 | 1925年3月23日 | 鼓勵政治結社 |
《治安警察法》實施 | 1923年1月8日 | 嚴厲取締政治活動 |
成立與籌備
時間 | 事件 | 影響 |
---|---|---|
意識到合法政治社團必要性 |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期間 | |
蔡式穀主持「台灣民眾黨」成立大會 | 1927年7月10日 | 首個台灣人在日治下的政黨 |
組織籌備工作 | 1927年2月10日 | 蔣渭水提出組織「台灣自治會」 |
台灣有識之士籌組政治結社 | 1922年 | 意識到民眾力量 |
政府阻撓和改名 | 從「台灣自治會」到「台灣民黨」 |
1927 年台灣大事紀
1927 年台灣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對島嶼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這一年主要事件的概要:
日期 | 事件 |
---|---|
1 月 1 日 | 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醫學部創立。 |
2 月 1 日 | 基隆港進行第一次擴建工程。 |
3 月 1 日 | 台北市舉行首次市議會選舉。 |
4 月 1 日 | 台灣新民報創刊,成為當時重要的言論平台。 |
5 月 1 日 |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促進台灣本土文化意識的崛起。 |
6 月 1 日 | 台灣第一次勞動大會在台北舉行。 |
7 月 1 日 | 台灣共產黨成立,成為台灣第一個政黨組織。 |
8 月 1 日 | 南投發生 7.1 級地震,造成嚴重損失。 |
9 月 1 日 | 台灣總督府進行行政改革,成立文教部和殖產部。 |
10 月 1 日 | 日本實施治安維持法,加強對台灣民眾的政治控管。 |
11 月 1 日 | 台中市發生 6.5 級地震,造成多人傷亡。 |
12 月 1 日 | 霧社事件爆發,造成重大死傷。 |
社會與文化
- 台灣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推動台灣文化自主意識。
- 台灣工人運動興起,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和權益。
經濟
- 台灣農業經濟持續成長,米、糖和茶葉出口量增加。
- 日本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建立新的產業,如紡織業和製糖業。
政治
- 台灣總督府實施一系列鎮壓措施,打擊台灣獨立運動和共產主義活動。
- 台灣民眾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情緒高漲。
霧社事件
1927 年 10 月 27 日,發生霧社事件,震驚全台。事件起因為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的壓迫和剝削,由莫那魯道率領發動武裝反抗。日本殖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原住民 1300 多人死亡,近 1000 人被流放或囚禁。
延伸閲讀…
台灣民眾黨
1927年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