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遺傳的重塑與道德的沉思
引言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時代,生命科學的進展為我們帶來瞭解決方案的希望。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創辦人徐沺院長蒞校演講,帶領我們深入探討時下最熱門的疫苗議題和諾貝爾化學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引發了我們對遺傳工程的反思。


疫苗的科學原理
徐院長從免疫系統的機制入手,説明疫苗的原理。他介紹了失活病毒疫苗、RNA疫苗、次單元蛋白質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不同類型的疫苗,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它們的機制、優缺點和開發進度,澄清了許多關於疫苗的誤解。
基因編輯的崛起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兩位女科學家,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徐院長透過影片展示了CRISPR的運作原理,指出其廣泛的應用前景,從農業、畜牧業到醫學領域。
倫理與風險
然而,基因編輯的進步也伴隨著生態和倫理風險。徐院長舉例了中國科學家賀建逵宣稱透過CRISPR剔除嬰兒CCR5蛋白質基因的事件,説明瞭這種未經深思熟慮的基因修改可能帶來的未知風險和永久傷害。
疫苗類型 | 機制 | 優缺點 | 開發公司 |
---|---|---|---|
失活病毒疫苗 | 使用被滅活的病毒 | 免疫力強、保護時間長 | 國藥集團、科興 |
RNA疫苗 | 使用編碼病毒蛋白質的RNA | 生產快速、免疫反應好 | Moderna、BNT |
次單元蛋白質疫苗 | 使用病毒的部分蛋白質 | 安全性高、免疫反應相對較弱 | Novavax |
病毒載體疫苗 | 使用改良的病毒作為載體攜帶病毒蛋白質 | 免疫力強、保護時間長 | 強生、阿斯利康 |
對基因編輯的看法
徐院長最後訪問了同學們對基因編輯的看法,發現大多數同學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應僅限於修復器官缺陷,對於預防性修改和優生學應用則持保留態度。
結語
徐院長的演講帶領我們認識生物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並促使我們思考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和倫理影響。生命科學的進步固然令人驚嘆,但我們必須謹慎前行,確保這些技術被用於造福人類,而不是陷入倫理困境。
毛遠謀: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風雲人物
毛遠謀,出生於1852年,字子安,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一生歷經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在軍事、政治、外交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
早年經歷
毛遠謀早年就讀於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海軍知識。1873年,因成績優異被選送到英國留學。在英國,他深入研習海軍戰略、戰術和兵器技術,為其後來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軍生涯
1880年,毛遠謀學成回國,投身海軍。歷任北洋水師練船武勝艦管帶、福州船政局總辦、海軍候補司道等職。甲午戰爭爆發後,他隨北洋艦隊參加了著名的黃海海戰,表現英勇,身負重傷。
政治活動
甲午戰爭後,毛遠謀轉入政界,曾任福建巡撫、兩江總督等要職。1912年,他參與籌組南京臨時政府,並擔任內務總長。辛亥革命後,他繼續參與政事,致力於推進中國近代化。
外交成就
毛遠謀還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1905年,他奉命出使美國,簽訂了《中美關税條約》,廢除了美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1907年,他又出使日本,與日本政府簽訂了《中日關於滿洲及蒙古東部條約》,維護了中國在東北地區的主權。
表格:毛遠謀生平大事年表
年份 | 事件 |
---|---|
1852 | 生於福建省福州 |
1873 | 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 |
1880 | 學成回國,投身海軍 |
1894 | 甲午黃海海戰 |
1905 | 出使美國,簽訂《中美關税條約》 |
1907 | 出使日本,簽訂《中日關於滿洲及蒙古東部條約》 |
1912 | 參與籌組南京臨時政府,擔任內務總長 |
1932 | 病逝於北京 |
影響與評價
毛遠謀一生致力於中國近代化建設,其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既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位開明政治家和傑出外交家。毛遠謀的思想和實踐至今仍為後人所敬仰和學習。
延伸閲讀…
創思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負責人:毛遠謀
慧波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