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 | 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 非州飛蝗 |
---|---|---|
體型 | 較小 | 較大 |
顏色 | 獨居時為綠色或褐色,羣居時以褐色為主 | 非洲飛蝗顏色沒有體型大小的變化 |
分佈 | 東南亞 | 非洲 |
破壞力 | 當蟲口密度增加,褐色蝗蟲會變成佔多數,對當地作為主食的禾本科經濟作物造成巨大損耗 | 破壞力巨大,可導致大規模的農作物損失 |
蝗災歷史 | 曾發生於泰國、馬來西亞、爪哇、蘇拉威西島以及日本南端 | |
台灣記錄 | 曾數次侵襲台灣,並帶來相當大的災情 | 無 |
生物分類 | 蝗科 /斑翅蝗亞科 / 飛蝗屬 |
其他相關物種
特性 | 沙漠飛蝗 | 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
---|---|---|
體型 | 較大 | 較小 |
分佈 | 非洲 | 東南亞 |
破壞力 | 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威脅 | 對當地的禾本科經濟作物造成損失 |
生活型態 | 乾旱呈散居模式,雨季時有羣居型傾向 | 基本上是一種獨居性昆蟲,但在條件適合時,會進入一種羣居模式 |
防禦機制 | 可合成劇毒的氰化氫作為防禦 | 無 |
東亞飛蝗:肆虐東亞的可怕蟲害
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一種羣居性飛蝗,原產於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地。東亞飛蝗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和飛翔能力,當環境發生變化或餌料充足時,它們會形成巨大的蟲羣,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影響。


形態特徵
東亞飛蝗成蟲體長約 30-50 毫米,體色多變,常呈黃綠色、褐色或黑色。頭部短寬,觸角細長。前翅狹長,後翅透明,飛翔能力強。
特徵 | 描述 |
---|---|
體長 | 30-50 毫米 |
體色 | 黃綠色、褐色或黑色 |
頭部 | 短寬 |
觸角 | 細長 |
前翅 | 狹長 |
後翅 | 透明 |
生物學特性
東亞飛蝗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生活史包括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雌蟲一次可產下 100-200 枚卵,卵塊埋藏在土中。若蟲經多次蜕皮後發育成成蟲,成蟲羽化後即具有飛翔能力。
當環境條件適宜時,東亞飛蝗會形成巨大的蟲羣,每平方公里可達到數千萬隻。蟲羣移動速度快,日行千里,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為害特徵
東亞飛蝗的主要危害是取食農作物,其食性極廣,幾乎所有綠色植物都是它們的取食對象。當蟲羣密度高時,它們會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損害,導致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危害特徵 | 描述 |
---|---|
食性 | 食性極廣,幾乎所有綠色植物都是它們的取食對象 |
為害 | 蟲羣密度高時,會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損害,導致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
防治措施
防治東亞飛蝗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必須結合多種措施才能取得有效效果。常用的防治措施包括:
- 化學防治:使用殺蟲劑噴灑在蟲羣上或取食地上,以快速殺滅蝗蟲。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如鳥類、寄生蜂和真菌,來控制蝗蟲數量。
- 物理防治:挖溝築堤阻擋蟲羣移動,或使用火焰噴射器燒死蝗蟲。
- 預警監測:及時監測蝗蟲發生情況,掌握蟲羣動向,並採取預防措施。
結語
東亞飛蝗是東亞地區的重大蟲害,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防治東亞飛蝗,需要政府、農民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採用綜合性防治措施,才能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延伸閲讀…
見綠就吃!認識造成東非嚴重蝗災的「沙漠飛蝗」
東亞飛蝗侵襲下的台灣社會景況與官方因應(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