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數字範圍的解釋
法條中使用「以上」、「以下」等數字範圍術語時,其涵義與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不同,必須「俱連本數」,亦即「包括數字本身」,如「14歲以上」即指「滿14歲的人」。
例如刑法第10條第1項規定:「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社會秩序維護法第5條也有類似規定。


對照「未滿14歲人之行為」與「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兩項規定,可知「14歲以上」含括滿14歲者。同樣地,刑法分則中關於刑度的規定,如「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等,也均包含數字本身。
數學表達的模糊性
但在數學中,「以X」是否包含基準點則不明確,需藉由補充説明「包含」或「不包含」來消除歧義。
「A或A以X」表示「以X」不包含基準點,但整個範圍含括基準點。在數學論文中,開頭處也可能規定全篇「以X」是否包含基準點。
題目表述的歧義
「20以內的數字」,部分人認為不包含20,部分人則認為包含20,引起歧義。
範圍術語 | 含義 | 舉例 |
---|---|---|
以下 | 不包含 | 10以下:1至9 |
以上 | 包含 | 10以上:11至無限大 |
以內 | 等於或小於 | 10以內:1至10 |
包含嗎?深入探索包含關係與其應用
包含關係:定義與特性
所謂的包含關係,指的是一個集合(A)的每個元素也都是另一個集合(B)的元素,亦即 A ⊆ B。簡而言之,A 被 B 包含。包含關係具有以下特性:
- 自反性:任何集合都包含它自己,即 A ⊆ A
- 傳遞性:若 A ⊆ B 且 B ⊆ C,則 A ⊆ C
- 反對稱性:若 A ⊆ B 且 B ⊆ A,則 A = B
包含嗎?常見的應用
包含關係廣泛應用於數學、電腦科學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領域:
領域 | 應用 |
---|---|
集合論 | 證明集合之間的關係,如真部分集、真子集等 |
軟體開發 | 驗證程式碼的正確性,如測試函式是否回傳預期的資料型態 |
數據分析 | 判斷資料集之間的重疊程度,如客户羣組是否包含特定特徵的顧客 |
為了進一步理解包含關係的應用,我們舉出以下幾個具體的範例:
集合論範例:
我們可以驗證集合 {1, 2, 3} 是否被集合 {1, 2, 3, 4} 包含:由於集合 {1, 2, 3} 中的每個元素(1、2、3)也都是集合 {1, 2, 3, 4} 的元素,因此集合 {1, 2, 3} 被集合 {1, 2, 3, 4} 包含,即 {1, 2, 3} ⊆ {1, 2, 3, 4}。
軟體開發範例:
在軟體開發中,包含關係可以用來測試函式的回傳值:例如,一個函式的定義表明其將回傳一個布林值,我們可以用以下程式碼來驗證此函式的回傳值是否符合預期:
python
if type(function_return_value) is bool:
print("函式回傳值正確,為布林值。")
else:
print("函式回傳值不正確,非布林值。")
如果函式回傳一個布林值,程式碼將輸出 “函式回傳值正確,為布林值。”; 如果函式回傳一個非布林值,程式碼將輸出 “函式回傳值不正確,非布林值。”.
數據分析範例:
延伸閲讀…
18歲以下有包括18歲3個月嗎?
下週一之前包括週一嗎
在數據分析中,包含關係可以用來判斷資料集之間的重疊程度:例如,我們可以判斷資料集 A(包含 100 個客户)是否與資料集 B(包含 150 個客户)有重疊:我們可以計算出資料集 A 與 B 的交集資料集 C(包含重疊的客户),若資料集 C 的元素個數大於 0,則表示資料集 A 與 B 有重疊,即 A ∩ B ≠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