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的方位
羅盤的廿四個方位,稱為地理廿四山。地支十二方位為主,輔以天干和八卦,形成廿四山。
十二地支方位


由正北子山順時針,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五行
甲乙屬木,居東方;丙丁屬火,居南方;庚辛屬金,居西方;壬癸屬水,居北方。
八卦方位
艮居正東北;巽居正東南;坤居正西南;乾居正西北。
廿四山排列
地支十二山加上天干八山,共有廿山。餘下四山為:醜寅之間加入艮,辰巳之間加入巽,未申之間加入坤,戌亥之間加入乾。
地盤正針廿四山
嚴格按照季節、方位、五行和干支排列。東為木,佔四正卦宮(子、卯、乙);南為火,佔四正卦宮(午、丙、丁);西為金,佔四正卦宮(酉、庚、辛);北為水,佔四正卦宮(亥、壬、癸)。
分金線
五十二條分金線,有可用與不可用者,詳見表格。
表格:廿四山、方位、五行、度數
山 | 方位 | 五行 | 度數 |
---|---|---|---|
子 | 正北 | 水 | 15 |
醜 | 東北偏北 | 土 | 15 |
寅 | 東北偏東 | 木 | 15 |
卯 | 正東 | 木 | 15 |
辰 | 東南偏東 | 土 | 15 |
巳 | 東南偏南 | 火 | 15 |
午 | 正南 | 火 | 15 |
未 | 西南偏南 | 土 | 15 |
申 | 西南偏西 | 金 | 15 |
酉 | 正西 | 金 | 15 |
戌 | 西北偏西 | 土 | 15 |
亥 | 西北偏北 | 水 | 15 |
二十四山圖:古人智慧的指南針
二十四山圖是一幅古老的風水羅盤,由二十八個羅盤方位組成,用於決定建築物或墓地的方位。它最早出現在中國唐朝,對後世風水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十四山圖的組成
二十四山圖分為內、中、外三環:
環次 | 羅盤方位 | 説明 |
---|---|---|
內環 | 八乾(戌)、八巽(巳)、八艮(醜)、八坤(未) | 代表八個主要方位 |
中環 | 十二生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代表十二個支 |
外環 |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代表二十四個太陽運行路徑 |
二十四山圖的應用
二十四山圖被廣泛用於風水學中,用於:
- 擇吉建房:選擇房屋的理想方位,以確保風水環境和諧。
- 修造墓地:確定墓地的最佳位置,以確保後代的安寧。
- 農業耕種:根據不同方位選擇合適的農作物,以提高產量。
- 行軍排兵:古代軍隊用於確定作戰方位和排兵佈陣。
二十四山圖與八卦
二十四山圖與八卦有密切的聯繫。八卦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代表陰陽變化的八個符號,而二十四山圖正是由八卦衍生而來的。
以下表格展示了八卦與二十四山圖的對應關係:
延伸閲讀…
地理二十四山與24山陰陽龍 – 風水之美
二十四山法
八卦 | 方位 | 山圖 |
---|---|---|
乾 | 西北 | 戌(八乾) |
兑 | 西 | 酉 |
離 | 南 | 巳(八巽) |
震 | 東 | 寅 |
巽 | 東南 | 辰 |
坎 | 北 | 子 |
艮 | 東北 | 醜(八艮) |
坤 | 西南 | 未(八坤) |
二十四山圖的風水含義
在風水上,不同的方位代表著不同的五行屬性、卦象和吉凶徵兆。以下是二十四山圖的風水含義簡表:
方位 | 五行 | 卦象 | 吉凶 |
---|---|---|---|
戌(八乾) | 金 | 乾 | 吉 |
酉 | 金 | 兑 | 平 |
巳(八巽) | 木 | 離 | 吉 |
寅 | 木 | 震 | 吉 |
辰 | 土 | 巽 | 平 |
子 | 水 | 坎 | 吉 |
醜(八艮) | 土 | 艮 | 平 |
未(八坤) | 土 | 坤 | 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