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習慣要多久】改變習慣的秘密:天數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個人化」!

【改變習慣要多久】改變習慣的秘密:天數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個人化」!

養成習慣:揭開時間迷思與大腦運作

前言

養成習慣被認為是生活質量提升的關鍵,而「21天養成新習慣」的説法早已深入人心。儘管如此,近年研究表明,實際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且遠比 21 天漫長。

關鍵因素:難度、個人特質

根據《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養成習慣的時間與習慣難度緊密相連,平均時長介於 18 至 254 天。例如,每天早餐喝水相對容易,而每天做 50 次仰卧起坐的難度顯然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數據僅為平均值,不同個人受自身特質影響,所需時間也會有差異。

改變習慣要多久 Play

大腦運作:獎賞與路徑選擇

研究顯示,習慣的形成與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有關。當重複執行特定行為時,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會被釋放出來,帶來滿足感,並加強行為的迴路。

隨著習慣的鞏固,負責理性和思考的新大腦皮質會漸漸降低參與度,取而代之的是習慣導向的基底神經節,使習慣成為自動化行為,不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

改變習慣要多久

依戀、批判與教育

對於習慣的改變,哲學家杜威認為困難源於情感依戀和社會習俗的認可。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兒童尚未形成僵化的習慣,更易於做出改變。故而教導批判性思考和同理心等非認知能力至關重要。

大腦競爭:目標導向與習慣導向行為

腦神經科學也解釋了壞習慣難以改變的原因。研究顯示,大腦負責決策的區域中,目標導向和習慣導向的行為迴路會相互競爭。在養成習慣前,行為通常是目標導向的,隨著時間推移,習慣導向迴路會逐漸取代目標導向迴路。這個過程涉及到大腦適應和獎賞機制的調整,特別是強迫症和成癮等心理健康狀況,會放大習慣迴路的影響,阻礙目標導向行為的執行。

21 天迷思的破解:時間因人而異

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心理學研究員 Phillippa Lally 曾在《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旨在探究養成新習慣所需的實際時間。結果表明,21 天養成習慣的説法並不可靠。

研究數據顯示,不同習慣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來説,需要時間和精力的習慣(如每天做 50 次仰卧起坐)以及觸發動機不強的習慣(如嘗試新食物)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

日常實踐、觸發點與動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賓州大學的研究分析了數百萬次鍛鍊和洗手的數據。結果顯示,在鍛鍊方面,堅持性和彈性是養成習慣的關鍵。而在洗手方面,由於觸發行為的動機強烈(保持衞生),只需幾周時間即可形成習慣。

從生理角度看,頻繁重複的行為會形成神經迴路,讓行為逐漸自動化,無需大腦過多能量投入。反之,新行為的引入會打破習慣迴路,造成不適,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動機來克服。

結論

養成習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難度、個人特質、大腦運作和社會因素等多重影響。雖然 21 天養成習慣的説法過於簡化,但瞭解實際養成時間的差異性以及養成習慣的關鍵機制,有助於指導個人的行為改變和生活進步。

改變習慣要多久?

改變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毅力,還有許多策略性的方法。瞭解改變習慣要多久,可以幫助你做好準備,並為成功奠定基礎。

階段與時間線

根據研究,改變習慣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

階段 時間表 描述
規劃 1-2週 制定改變計畫、設定目標
行動 3-6個月 開始實踐新習慣,並持續執行
鞏固 6-12個月 新習慣逐漸融入常規,減少意識性努力
自動化 12-24個月 新習慣變成第二自然,無需思考即可執行

影響因素

改變習慣要多久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

因素 影響
習慣的難度 困難的習慣需要更多時間改變
個人的動機 動機高的個人會更快的改變習慣
環境的支持 支持性的環境可以促進習慣的改變
策略性方法 使用有效的策略可以縮短改變習慣的時間

策略性方法

有許多策略性方法可以幫助你加快改變習慣的進度:

方法 作用
SMART原則 設定具體、可衡量、可達到、相關且有時限的目標
誘因與阻礙 找出促使你進行良好行為的誘因,並避免誘發不良行為的阻礙
習慣堆疊 將新習慣與現有習慣連結,增加新習慣的執行可能性
行為鏈 制定一個明確的步驟序列,讓習慣的執行更加順利
社會支持 尋求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組的協助,增加對改變的承諾

結論

改變習慣是一個持續的旅程,需要時間、毅力,以及適當的策略。瞭解改變習慣的階段、影響因素,以及加速進度的策略,可以幫助你成功建立或打破習慣,邁向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延伸閲讀…

「習慣成自然」要多久?習慣為何這麼難改?

「21天養成新習慣」是騙局!做對3件事培養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