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古代計時單位
引言:
時辰,中國古代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段的計時單位,每段約為兩個小時。時辰以地支紀年,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傳與十二生肖動物的作息時間有關。


時辰表:
時辰 | 時段 | 動物 |
---|---|---|
子時 | 23:00-01:00 | 老鼠 |
醜時 | 01:00-03:00 | 牛 |
寅時 | 03:00-05:00 | 老虎 |
卯時 | 05:00-07:00 | 兔子 |
辰時 | 07:00-09:00 | 龍 |
巳時 | 09:00-11:00 | 蛇 |
午時 | 11:00-13:00 | 馬 |
未時 | 13:00-15:00 | 羊 |
申時 | 15:00-17:00 | 猴子 |
酉時 | 17:00-19:00 | 雞 |
戌時 | 19:00-21:00 | 狗 |
亥時 | 21:00-23:00 | 豬 |
時辰命名:
時辰名稱取自十二生肖動物在各時段的特性或活動時間。例如,子時(23:00-01:00)為老鼠最活躍的時間,故稱為「子時」。
時辰與十二生肖:
時辰與十二生肖相應,每時辰代表一種動物。民間有「十二屬相」的説法,即個人出生年份對應的生肖,與其出生時辰有關。
時辰與養生:
中醫理論中,時辰與人體經絡運行相關。不同的時辰,有不同的養生保健方法。例如,子時(23:00-01:00)是膽經當令,宜安眠;醜時(01:00-03:00)是肝經當令,宜熟睡。
時辰與文化:
時辰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影響著傳統生活習慣、節日習俗和文學創作。例如,農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説,反映了時辰對農業社會生産的影響。
其他:
- 秦漢時代,時辰已廣泛使用。
- 日晷、漏壺等古代計時儀器可測算時辰。
- 近代,時辰逐漸被小時制度取代,但仍保留在傳統文化中。
十二時辰對照
緣起
十二時辰對照是中國古代用於計算時間的一種方法,將一天分為 12 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 2 小時。這套系統起源於商朝,並在後世不斷完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十二時辰對照表
時辰 | 起止時間(現代) | 值班生肖 |
---|---|---|
子時 | 23:00 – 01:00 | 鼠 |
醜時 | 01:00 – 03:00 | 牛 |
寅時 | 03:00 – 05:00 | 虎 |
卯時 | 05:00 – 07:00 | 兔 |
辰時 | 07:00 – 09:00 | 龍 |
巳時 | 09:00 – 11:00 | 蛇 |
午時 | 11:00 – 13:00 | 馬 |
未時 | 13:00 – 15:00 | 羊 |
申時 | 15:00 – 17:00 | 猴 |
酉時 | 17:00 – 19:00 | 雞 |
戌時 | 19:00 – 21:00 | 狗 |
亥時 | 21:00 – 23:00 | 豬 |
應用
十二時辰對照在古代中國有廣泛的應用,例如:
- 作息安排: 古人根據時辰來安排一天的作息,如寅時起牀、卯時讀書、午時午休。
- 醫學: 中醫認為人體的經絡運行與時辰相關,因此不同時辰有不同的養生方法。
- 農業: 農民根據時辰來決定播種、收穫等農事活動。
- 司法: 古代法庭會根據時辰來判案,如子時打更後犯罪,刑罰較重。
文化意義
十二時辰對照不僅僅是一種時間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它與中國的曆法、十二生肖、八卦等文化元素緊密相連,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今應用
儘管現代人不再使用十二時辰作為主要的時間計算方式,但它仍然在一些領域得到應用:
- 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都與特定的時辰相關。
- 古裝劇: 影視劇中常會使用十二時辰來營造古代氛圍。
- 養生保健: 一些養生專家會根據十二時辰來指導人們的飲食、運動和睡眠。
總結
十二時辰對照是中國古代時間計算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實用的功能,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它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廣泛的應用,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延伸閲讀…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
十二時辰- 12時辰與二十四小時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