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溝穴
概要
蠡溝穴,又稱蠡穴,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之絡穴。位處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五寸,脛骨內側面中。
功效


疏肝理氣,調經攝血。主治肝病、脅痛、少腹痛、疝痛、風疹、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遺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陽強、數噫、嗌中有熱、腰痛、背拘急、足脛酸寒等。
配穴
睪丸炎:曲泉、蠡溝、太衝。
解剖
肌肉:趾長屈肌、脛骨後肌
神經:隱神經前支
血管:大隱靜脈
操作
- 向上方或下方沿皮刺:0.5~1寸
- 沿脛骨後緣直刺:0.5~1寸
- 艾炷灸:1~3壯
- 艾條温灸:3~5分鐘
古典記載
《黃帝內經太素》:「蠡,力酒反,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巨虛,有似飄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現代應用
肝炎、濕疹、陰癢、睪丸炎、子宮內膜炎、性功能亢進等。
離溝穴:解痛止癢、強健筋骨
離溝穴,位於人體手背的第二、三掌骨間指掌橫紋上,距掌骨緣約一橫指。
解剖學
- 經絡歸屬:陽經、陽明大腸經
- 主要穴道類型:祛風穴、止痛穴、強筋骨穴
取穴方法
- 屈肘握拳,第二、三指間關節後橫紋的中點處。
- 以食指按於橫紋,輕微用力,在指腹下可找到壓痛明顯之點,即是離溝穴位置。
功效與主治
症狀 | 主治 | 適用穴位 |
---|---|---|
肩頸疼痛 | 落枕、肩周炎 | 搭配合谷、曲池、阿是穴 |
肘部疼痛 |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 搭配肩井、曲池、手三里 |
腕關節疼痛 | 腕管症候羣、肌腱炎 | 搭配合谷、後溪、太淵 |
手指麻痺疼痛 | 手部神經痛、手指僵硬、屈伸困難 | 搭配合谷、後溪、間使 |
頭痛 | 偏頭痛 | 搭配太衝、絲竹空 |
面癱 | 口眼歪斜 | 搭配迎香、地倉、風池 |
皮膚瘙癢 | 過敏、濕疹 | 搭配曲池、血海、太衝 |
便秘腹脹 | 便秘、腹脹 | 搭配合谷、天樞、大橫 |
注意事項
- 懷孕婦女不宜按壓離溝穴,以避免影響胎兒。
- 有皮膚破損或感染者應避開穴道按壓。
穴道按摩手法
- 按揉法:用拇指指腹按壓穴道,並緩慢旋動,持續 3-5 分鐘,可緩解疼痛和不適。
- 點按法:用拇指指尖點壓穴道,輕重適中,持續 1 分鐘左右,可刺激穴位達到疏通氣血的效果。
- 敲擊法:用手指輕輕敲擊穴位,持續 3-5 分鐘,可活血通絡、止痛化瘀。
搭配穴道
離溝穴可與以下穴道搭配使用,以增強治療效果:
- 合谷穴:止痛解熱
- 曲池穴:疏風清熱、止痛化瘀
- 後溪穴:泄熱清心、瀉火解毒
- 間使穴:通絡止痛
- 太衝穴:疏肝理氣
- 迎香穴:疏風清熱、通鼻竅
臨牀應用
案例1:
一位 45 歲女性,有網球肘的症狀,疼痛已有一個月,無法負重或握緊物品。治療師使用離溝穴、肩井穴、曲池穴和手三里穴的按壓按摩,每天一次,共治療 10 天,患者的症狀明顯緩解。
案例2:
一名 32 歲男性,因長時間使用滑鼠而出現手腕痠痛,無法正常工作。治療師使用離溝穴、合谷穴、後溪穴和太淵穴的點按治療,每日治療 2 次,共治療 5 天,患者的手腕痠痛症狀消失,恢復正常使用滑鼠。
結論
延伸閲讀…
蠡溝穴_百度百科
蠡溝穴可改善性功能亢進,強陽,陰癢
離溝穴是一個重要的解痛穴和強筋骨穴。透過按摩或搭配其他穴道,可有效緩解各種肢體痠痛、關節不適、神經疼痛、皮膚瘙癢和消化系統疾病。在臨牀應用中,離溝穴具有廣泛的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