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淡水河畔的聖山
雄踞淡水河西岸的觀音山,由十八座連峯組成,主峯標高616公尺,形若一尊橫卧的觀音菩薩,故得名「觀音山」。清代時曾被稱為「興直山」、「橫直山」、「淡水山」或「八里坌山」。


關於觀音山得名的説法有多種,最普遍的莫過於「觀形定名」,即因其形狀如同躺卧觀音的側臉而得名。由淡水河右岸遙望,山形有如一座斜卧的觀音菩薩;從北投遠眺,則形同觀音朝天。此外,清初便建有西雲禪寺、凌雲寺等恭奉觀音菩薩的寺院,善男信女上山參拜觀音,久而久之,山也就以觀音為名了。
位於今新北市五股區、八里區交界的觀音山,乃是一座年輕的火山,大約在六十萬年前開始噴發,陸陸續續或劇烈或平緩地活動著,直到二十萬年前左右才完全停止。由於一次又一次地噴發,導致大量的巖漿、火山灰和火山碎屑不斷堆積在火山口附近,才有機會形成十八連峯的「斜卧觀音」像。
屬於大屯火山羣最西境的錐狀火山,流向北側的大多是火山熔岩,南側的則以火山碎屑流為主。因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中,除了一些早期噴發的玄武岩之外,最主要的都是安山岩。在地質學家的眼中,由於安山岩中所含成份的不同,可分為輝石安山岩、兩輝安山岩、角閃安山岩等多種。觀音山的安山岩主要有兩種,觀音山峯頂的,大多為紫蘇輝石安山岩;至於山腰地區,從牛寮埔到下牛寮,屬觀音山北麓一帶,則為兩輝安山岩,巖層的厚度達二百公尺,大多呈灰色,有部份呈灰黑色,石質中含有角閃石,質地相當細密,硬度相當高,這類石材也是被取作建築或者雕刻之用的主要材料。
從清代開始,觀音山石便成了人們築屋、建廟、雕鑿的最佳材料。清末建台北城時,便以觀音山石為基,整座芝山岩隘門,更是用觀音山石砌成的;此外,台北盆地中的劍潭古寺、關渡宮、艋舺祖師廟以至於龍山寺的廟基,都可見得到觀音山石的蹤影。不只是寺廟而已,日本時代以降,許多民宅的屋基與牆身,或者是窗櫺和門楣,在許許多多的場合,都可以見到這些採自觀音山上的石材。慢慢地,觀音山石也就成了本土石材中,無可替代的名字。
位於凌雲禪寺右側的開山院,是一座全部用觀音山山石所砌成的兩層樓建築。圓頂的建築造型可能仿自古老的印度天竺佛教建築,四方型的結構,卻是歐式的洋樓,二樓的窗台卻全都是拱型,混雜著中國閩南式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綜合體,説明瞭這棟小小的佛院,建造當時深深受到日式西化的建築風格影響。開山院旁,另有一座晚一年建成的楞巖閣,「楞嚴」兩字乃出自於佛教經典中的《楞嚴經》(《金剛經》),這個地方則是供寺中小沙彌們安心靜修、潛習佛法之境,同時也兼作招待賓客、信眾的場所;由於與開山院相距不遠,且又都是弘法、清修之地,因而有「子母院」之稱。建於日本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的楞巖閣,也是整棟都以觀音山石打造而成的建築,建築的形式融合了中西合併的多種不同風格,騎樓廊道呈現出的是北台灣的地方色彩,石柱的柱頭則是帶著典雅巴洛克造型的風味,屋頂的三角頂立面,呈現出的是強烈的印度佛教風格,加上院內老樹林立,更彰顯出建築的厚實與典雅。
在開山院與楞巖閣之間,有一尊為披袈持缽,栩栩如生,用觀音山石雕刻成的石雕佛像,基座上刻著「花山院法皇」之名。這是日本大正十五年,日本關西一帶的信徒捐獻了三十三尊石刻觀音佛像,在觀音山上建置了台北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按照日本「西國三十三所」的慣例,都會再加一尊身披袈裟手持缽的高僧,也就是倡導「三十三所」信仰的和尚華山法皇。建置在五股西雲寺到凌雲禪寺的開山院間,禮佛古道兩側的三十三尊為觀音菩薩像,指的是觀音菩薩在人間的三十三種化身,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根據《法華經》的説法,這三十三尊佛像,呈現出的是十一面觀世音菩薩,都為指點世間迷途的人們而現世。從日本佛教傳來的台北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沿著早期觀音山的禮佛古道而設置,除了引導信徒們一路朝山禮佛的路線之外,更可以在上山的過程中,一路禮佛並兼觀看觀音渡世的三十三種形象,以充實自己的修為。完整的台北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計有三十三座石雕觀音像,另一座花山院法皇,以及設立在開山院中的「台北西國三十三靈場建設紀念碑」,只可惜這些觀音像
觀音山形狀:神秘莫測的自然奇觀
觀音山形狀,又稱「觀音山」,是一種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奇特地貌,其輪廓酷似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這些山峯通常呈錐形或半球形,陡峭的坡度和突出的頂部使其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世界各地都有許多聞名的觀音山形狀,其特徵和地質成因各不相同。以下表格列出了一些著名的觀音山形狀及其特點:
地點 | 名稱 | 高度 | 特徵 |
---|---|---|---|
中國 | 普陀山觀音像 | 33米 | 世界最大的人工觀音像 |
日本 | 稻生山觀音像 | 60米 | 建於1971年,是日本最大的觀音像 |
美國 | 科羅拉多州觀音山 | 2,867米 | 崎嶇不平的花崗巖山峯 |
印度 | 達蘭薩拉觀音像 | 42米 | 建於1992年,是印度最大的觀音像 |
尼泊爾 | 斯瓦揚布納特 | 1,638米 | 佛教聖地,山頂有巨大的觀音像 |
觀音山形狀的形成原因通常與地質構造有關。它們通常是由火山活動或斷層運動形成的,並經過長期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其獨特的輪廓。這些山峯的組成材料可以是花崗巖、砂岩或火山岩等各種岩石。
除了其壯觀的景觀外,觀音山形狀也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在佛教傳統中,觀音菩薩被認為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因此這些山峯被視為神聖的地方。許多觀音山形狀周圍都建有寺廟或朝聖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遊客。
觀音山形狀不僅是自然奇觀,也是人類信仰和藝術的見證。它們的獨特輪廓和精神意義使其成為令人驚嘆和鼓舞人心的景象,值得所有人去欣賞和探索。
延伸閲讀…
你錯了! 「觀音山」不是因為形狀像觀音菩薩
觀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