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仔拔:葉似榕樹,果實似芭樂的奇妙植物】
引言
在人們的認知中,榕樹與芭樂總是相去甚遠,然而,有一種既像榕樹又有芭樂果實的奇特植物——榕仔拔(亦稱草莓番石榴)出現,打破了這種既定印象。
葉子的區別:互生與對生
榕樹與榕仔拔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葉子的排列方式。榕樹的葉子互生,即同一節點上生長兩片葉子,交錯排列;而榕仔拔的葉子對生,即同一節點上生長兩片葉子,相對而生。


果實的相似:橘黃色小芭樂
當榕仔拔成熟時,會結出橘黃色的果實,形狀類似小顆芭樂,且表面凹凸不平。這些果實是它的主要繁殖方式,主要依賴鳥類和哺乳動物傳播種子。
與榕樹的相似性:葉片外觀
榕仔拔的葉片形態極似榕樹,呈現革質,閉鎖脈,葉脈在背面凸起。這使得不熟悉的人容易將兩者混淆。
與芭樂的相似性:花與果實
儘管葉片相異,但榕仔拔仍屬於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因此它的花與果實與芭樂相差無幾。不過,榕仔拔的花通常為白色,果實較小,成熟後為橘黃色或紅色。
入侵物種的威脅
榕仔拔原產於巴西,後經人為引入世界各地,但由於其強大的適應性,被列為全球一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它可以在演替後的環境中生長,形成茂密的樹冠層,阻擋陽光,並通過枯枝落葉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物種的生長。
台灣的引進與俗稱
榕仔拔於 1909 年由台灣引進作為觀賞植物。由於其與榕樹和芭樂的相似性,在民間又有「榕仔拔」、「榕拔」和「芭樂榕」等俗稱。
特徵 | 榕樹 | 榕仔拔 |
---|---|---|
葉片排列 | 互生 | 對生 |
葉片外觀 | 革質、閉鎖脈,背面中肋突起 | 革質、閉鎖脈,背面中肋平 |
花 | 通常為淡紅色 | 通常為白色 |
果實 | 紫紅色或深紅色 | 橘黃色或紅色 |
榕樹芭樂種植:一項台灣特色農業的深入探討
榕樹芭樂種植是台灣農業的一項特色,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而聞名。本文深入探討榕樹芭樂種植的歷史、技術、產銷和市場趨勢,提供讀者全面的瞭解。
榕樹芭樂的起源與歷史
榕樹芭樂的起源可追溯至 19 世紀末,當時台灣北部果農將芭樂嫁接在榕樹上,發現產出的芭樂具有獨特的香氣和脆度。這種嫁接技術逐漸普及,並於 20 世紀初成為台灣芭樂產業的主流種植方式。
榕樹芭樂的種植技術
品種選擇
榕樹芭樂主要有兩種品種:
品種 | 特徵 |
---|---|
大目籽芭樂 | 果實渾圓,果肉白色,甜度高 |
土芭樂 | 果實略扁,果肉黃色,口感較酸 |
嫁接技術
榕樹芭樂的嫁接方式為「腹接」,將芭樂接穗插入榕樹砧木的側面。嫁接後的幼苗需適當管理,包括施肥、澆水和防治病蟲害。
栽培管理
榕樹芭樂的栽培管理與一般芭樂類似,包括:
- 施肥:定期施用有機肥和化學肥,補充土壤營養。
- 澆水:適時澆水,避免過度乾旱或積水。
- 修剪:剪除老弱枝枒,促進新枝生長。
- 病蟲害防治:採用適當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蟲害的侵襲。
榕樹芭樂的產銷
榕樹芭樂的產期集中在 5 月至 9 月,主要產地在台灣北部。
生產量
台灣的榕樹芭樂年產量約為 30,000 噸,其中約有 70% 供應國內市場,其餘則外銷至香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地。
市場通路
榕樹芭樂的銷售通路多元,包括:
- 果菜市場:傳統的銷售通路,主要供應中小型零售商。
- 超市和量販店:現代化的銷售通路,針對中高階消費族羣。
- 電商平台:近年興起的銷售方式,提供消費者便捷的購買管道。
榕樹芭樂的市場趨勢
近來,榕樹芭樂的市場趨勢有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