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一塊傳奇的璞玉
自秦、漢、魏、晉、隋、唐以來,傳國玉璽的起源始於北魏崔浩的説法,傳言乃由和氏璧雕刻而成。此傳説廣為流傳,和氏璧亦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舉足輕重的象徵。


和氏璧之起源,追溯至楚國人卞和。傳説中,卞和於山中發現一塊璞玉,璞石外裹岩石,卞和獻與楚厲王,卻被誤作石頭而遭砍足。武王繼位,卞和再次獻玉,仍被貶斥。最後,楚文王得知此事, 命工匠除去石殼,發現一塊美玉,遂命名為「和氏」。
和氏璧價值連城,昭陽令尹曾將其贈予趙惠文王。秦昭襄王聞之,遂遣使至趙國,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此即「價值連城」之典故由來。趙國憂心秦國背約,遂遣藺相如攜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於秦王面前鎮定自若,巧妙應對,終使秦王齋戒五日,未得和氏璧,遂完璧歸趙,傳為佳話。
和氏璧歷經楚、趙、秦之手,其下落始終成謎。相傳秦始皇得璧後,命玉工雕刻成傳國玉璽,璽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然而,西元前206年,秦滅亡,玉璽亦隨之消失,至今仍為不解之謎。
和氏璧之傳奇故事,世代相傳,化為典故、成語,見證了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成為歷代帝王爭奪的寶物,其價值與傳奇,至今仍令人神往。
和氏璧簡介
屬性 | 內容 |
---|---|
別稱 | 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
發現 | 楚國人卞和發現於荊山 |
命名 | 由楚文王命名為「和氏璧」 |
作用 | 古代祭祀禮器之玉中六器之一,用於禮天 |
傳説 | 傳國玉璽之起源 |
成語 | 價值連城、完璧歸趙 |
故事 | 卞和三獻、藺相如完璧歸趙 |
下落 | 秦滅亡後失蹤,至今仍為謎 |
和氏璧意思:傳説中的珍寶與君子德行的象徵
和氏璧意思,典故出自中國東周戰國時期,相傳為楚國寶物。傳説和氏璧是一種稀有的美玉,質地温潤均勻,表皮明亮光潔。它的發現者為楚人卞和,因獻玉不成而三次被砍腳,後終於得到楚王賞識,並被封為「和氏」。
和氏璧的傳説與歷史
傳説 | 歷史 |
---|---|
卞和三次獻玉 | 卞和獻玉於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 |
楚國珍寶 | 成為戰國七雄爭奪的對象 |
秦王得到和氏璧 | 秦始皇用和氏璧加冕 |
兵敗潼關 | 和氏璧下落不明 |
和氏璧的傳説意義
君子德行
和氏璧除了是一個稀有的寶物外,更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君子德行的最高境界:
特質 | 象徵意義 |
---|---|
温潤 | 温和仁慈 |
均勻 | 公平正義 |
光潔 | 潔身自好 |
忠貞不二
卞和獻玉的故事體現了對君王的忠貞不二。即使被砍斷雙腳,卞和仍然堅信自己的寶物價值非凡,最終獲得了楚王的賞識。
和氏璧的下落之謎
秦朝滅亡後,和氏璧的下落成為謎團。一些説法認為它被項羽所毀,也有人認為它被劉邦所得,最終傳到了後世。然而,至今尚未發現和氏璧的真跡。
結語
和氏璧,作為傳説中的珍寶,不僅是一個稀世寶物,更是古代中國文化中君子德行的象徵。它承載著忠貞不二、温良謙恭的美好品格,激勵後人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儘管其真跡下落不明,但和氏璧的故事和意義將永遠在中國文化中傳誦。
延伸閲讀…
辭典檢視[和氏璧: ㄏㄜˊ ㄕˋ ㄅㄧˋ]
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