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穴
簡介
五虎穴組由五個大穴位組成,作用廣泛,猶如五隻小老虎勇猛有力,故名五虎穴。又因肺經主寅時,此五穴位於肺經上,故亦稱五虎穴。


定位
五虎穴位於掌面拇指第一節線上,共五穴,採用六分點法取穴。自指尖向掌順數,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穴義
五虎穴位於掌面拇指第一節線上,計五穴,採用六分點法,自指尖向掌順數,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四和五虎五位於骨頭上,針刺較難。調整取穴位置後,針刺較易,且效果顯著。
取穴
五虎穴位於陰掌拇指第一節指紋至第二節指骨前緣(非第二節指紋)之間。採用六分點法,自指尖向手掌順數,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主治
五虎穴應用廣泛,對於腳跟痛、腳痛、手痛,效果顯著。
–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扳機指、類風濕關節炎及手指痛
– 五虎二: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馬針
– 五虎三:治足趾痛酸、頭痛
– 五虎四:治腳踝、腳背痠痛
– 五虎五:治腳跟痠痛、肺炎咳嗽、瘰癧、扁桃體炎
臨牀應用
五虎穴治療全身骨腫,包括四肢疼痛。穴位位於手太陰肺經,通過手足同名經亦作用於脾,脾主四肢。
臨牀案例
1. 王某右腳第二趾疼痛,診為疲勞骨折。針對五虎三和五虎二(倒馬針)治療,共針五次,痊癒。
2. 單某右足跟骨一年餘,晨起重,活動後痛減,晚間痛加重。取五虎四和五虎五(對側)針刺,痛感減輕。後按摩緩解症狀,足跟痛不再發作。
3. 劉某左手食指、中指扭傷致活動障礙。針刺五虎一和五虎二,共三次,痊癒。
4. 吳某腰痛半月,針刺右五虎三,左養老,腰痛緩解。
5. 王某左手拇指腱鞘炎,針刺五虎一、五虎二、阿是穴,三次痊癒。
6. 郭某足跟痛一月餘,針刺五虎五和五虎三,針入痛止。
備註
1. 五虎穴治療腰痛,特別是實性腰痛,有針入痛消的療效,可作為董氏奇穴的延伸應用。
2. 五虎穴沿骨向掌側刺,效果不理想,建議沿骨向骨刺入,可減輕疼痛。
五虎穴取穴定位與主治一覽表
穴位 | 定位 | 主治 |
---|---|---|
五虎一 | 指尖向掌順數第一個六分點 | 手指痛酸、腱鞘炎、扳機指、類風濕關節炎及手指痛 |
五虎二 | 指尖向掌順數第二個六分點 | 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馬針 |
五虎三 | 指尖向掌順數第三個六分點 | 足趾痛酸、頭痛 |
五虎四 | 指尖向掌順數第四個六分點 | 腳踝、腳背痠痛 |
五虎五 | 指尖向掌順數第五個六分點 | 腳跟痠痛、肺炎咳嗽、瘰癧、扁桃體炎 |
五虎一穴:亂世英雄的巢穴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出現了一羣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他們以勇武過人、智計超羣聞名,被後世稱為「五虎上將」。而他們結義的地方,正是在桃園的「五虎一穴」。
五虎上將
姓名 | 字 | 綽號 |
---|---|---|
劉備 | 玄德 | 沛皇叔 |
關羽 | 雲長 | 美髯公 |
張飛 | 翼德 | 豹子頭 |
趙雲 | 子龍 | 常山趙子龍 |
馬超 | 孟起 | 錦馬超 |
五虎一穴的緣起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拜為兄弟。當時,他們共同目標是匡復漢室,因此桃園便成為他們義結金蘭的所在。
五虎一穴的意義
五虎一穴不僅是一個結義的地方,更是他們事業的起點。在這方小天地裡,他們互相扶持、肝膽相照,共同度過了無數的風浪。五虎上將的威名也正是在這裡被傳揚開來。
五虎一穴的傳奇
在五虎上將結義後,桃園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傳奇之地。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憑弔,留下著名的詩句。其中,唐代詩人李白的《桃源行》便讚美了五虎一穴的壯麗:「桃園明月夜,煙波寄畫船。何處桃花源,人蹤少而閒。」
五虎一穴的遺址
如今,五虎一穴已成為桃花園的著名景點之一。這裡建有桃園三結義雕塑、桃園故里碑刻等,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參觀。漫步於五虎一穴,彷彿還能感受到昔日豪傑們的氣概。
結論
五虎一穴在三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五虎上將結義的地方,更是他們奮鬥事業的起點。這一方小天地,見證了他們肝膽相照的情義,也傳承著中國文化中忠義、勇武的傳統。
延伸閲讀…
董氏奇穴穴位查詢五虎穴
五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