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宗族與風水觀
由於禁忌的約束力,陽宅風水很大程度上受其支配,甚至形成了環境形式的語言。中國傳統建築的高度有特定的秩序,彰顯著尊卑關係,某些禁忌為了維護傳統庭院的特色,規定主宅不能有樓,其周圍也不能有樓,以避免壓制。武威村廖氏五落大厝的宗祠,雖然部分改建為鋼筋水泥房,但都不得建成高樓。
有趣的是,十多年前,一位從宗祠所在的「老屋」遷出的族人,在距離宗祠西北約百公尺的地方建造樓房,遭到族人的反對,理由是不應高於宗祠,以避免壓制。民國77年,另一位族人因宗祠重建,屋地拆除,同樣在宗祠西北邊原本那位族人的鄰地建屋,這回這位族人卻可以蓋樓房了,因為他請來風水師,確定他建樓不致影響宗祠風水,才獲得接受。
民國77年重建的宗祠,除了購買左右各一護龍的私人宅地以擴大面積外,仍將保留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形式。


廖氏宗祠前面的開闊稻埕,前方有口大池塘;宗祠後方是一大片樹林,客家人稱之為「瑩」,這是客家特有的形式。「瑩」在某種程度上近似於風水中的山。風水中所謂的水,不一定是具體的河流,可以指下雨時的排水線;山則是排水線繞過的隆起處。因此,風水家在一片平原中仍能看出龍脈所在。
廖氏宗祠傳説中的風水,即宗祠前原本有天然湖泊和九曲水,水從兩側環繞而來,前方有小丘,增加了它的曲折。因此,在「山管人丁,水管財」的風水觀念下,廖氏發展成一個擁有雄厚人丁與財富的宗族。當人口增加對土地造成壓力或桃園大圳引水灌溉之後,天然湖泊和小丘早已被填為田地,但即使在民國68年農地重劃時,族人仍不願意破壞風水,要求將水泥築成的圳路做成「之」字形的曲流形式。
對於象徵一族或一房興衰的宗祠和公廳,對風水的要求應當更高,然而如果現今所見的傳統消失了,那麼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共有的價值觀已經失落了。
研究民居是將聚落、地景和儀式連結到生活方式的良好途徑。傳統民居重視風水,風水串聯了時間、空間、人物三種元素,形成了一套禍福判斷的體系。風水的定義是「氣隨風散,受水阻隔,故……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其次。」所謂風水佳的地方,就是一個能夠「藏風聚氣」的所在,理想的福地是山脈的末端,山勢平緩交錯,山谷流水彎曲,逐漸淤積成盆地。盆地愈大愈好,水流環繞而過,左右兩側有接近後山高度的護衞山脈,遠處有山嶺屏障,稱為「案」。
事實上,這種理解是以人所站立的位置為中心,所構造的目標景物與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我們心目中「藏風聚氣」之所在,就是一把令人舒適又安全的安樂椅,靠山就是椅背,左右護衞等於椅背,盆地為明堂,如同椅前的空間,可以伸展雙腿,「案」就是幾,是座椅前不可或缺的配件。
武威村能維持廖氏絕對優勢的地位,是因為廖氏族人不輕易將田園賣給外姓人。
在由光緒13年(1887),芳泰、蔭泰、蘭泰共九個兒子的分業抽籤書中也可看出第三房當時的田業已擴展到十五間、陰影窩、石磊子等地。在武威村中,第三房族人分佈最早最多的小聚落是「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原本居住著芳泰、蔭泰、蘭泰的後代,但蔭泰、蘭泰的後代逐漸遷出,如今,南邊的「南頭」為蘭泰,北邊的「北頭」為芳泰後代分佈處。「橫圳頂」是60多年前逢兆從公廳搬遷出來建造的;「小飯壢」則是62年前逢義、逢禮、逢順三兄弟從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而建構的,這也證明遷出的族人與本村始終緊密相連。
第四房國旺後代在村中分佈最早且最密集的地方是「新瓦屋」和「上屋」、「下屋」。「新瓦屋」是菊泰150多年前創建的,昭和4年(1929)曾予翻修。「上屋」、「下屋」據説是100多年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宏安三兄弟來到此地建造,但「下屋」現有部分族人屬於葵泰後代,實際情形並不明朗。「上屋」有一户國祥房的後代,是20多年前才搬進來的,這在村內各房互不混雜,界線清楚的情況下是一個例外。由上述武威村廖氏的分佈可知,他們是一個以「房」為單位的社團,社羣形態異常分明,而且大多數族人對於各房的分佈都有明確的概念。
由於道光27年(1847)立找洗斷盡田根契字可知,蘭泰叔侄向茄苳溪莊(保生村)的施氏兄弟購買水果田園埔屋宇壹所,至今,保生村仍有許多蘭泰房的後代。
大房國祥傳下來的六房後代在道光23年(1843)分家,其中第四房巧泰抽籤獲得後背塘下屋地一處(菜園下南面地),五房雅泰及六房潤泰抽得老屋宇(稻埕頭),並貼補六十大元幫助長房民燕、二房民應、三房民球在公田面屋地建屋(新茅屋)。直到百多年前,大房的朋安、日安向第四房購買「菜園下」一公頃多地建造房屋,但十多年前「菜園下」族人已全部遷出,因此成為武威村唯一土埆壁三合院,卻荒廢無人居住的小聚落。六十年前雙喜,五十多年前賢科,以及四十二年前的欽景、道景、新景三兄弟都到自己的田地上建屋居住,因此形成「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個聚落,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較遠離以「老屋」為核心的小聚落。
相傳,三房國茂後代為族人中最富有者,不斷購地開墾,直到新屋鄉、楊梅鎮一帶。
在觀音鄉,廖氏為僅次於黃氏的第二大姓,武威村90﹪以上均為廖世崇派下子孫,鄰近的觀音、三和、保生等村,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民國77年重建宗祠時,清查統計廖世崇派下現約有3000餘丁,大多以『國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的字輩命名。
閩客宗族在結構要素—血緣及地緣組織,個別家庭供奉公媽、神明的情況均不相同。客族在宗祠集體祭祖,這是因為傳統習俗有不準「刈火」的規定;而閩族向來香火分散各家,各自在家中小客廳或私廳祭祀祖先的公媽牌。我們認為影響今日閩客宗族組織差異,最主要的根源似乎就在於閩客宗族組織可否「刈火」或「分香」的習俗不同。
根據調查,觀音鄉閩人宗族和草漯村李氏、廣福村許氏,原來也都設有宗祠,但李氏宗祠現已成為倉庫,來台祖神位,被供奉至私人家中,許氏宗祠在一次大火之後,不再重建,只有祖墳在民國67年重建,規模相當大。相反,客族如白玉村歐氏,大潭村向氏,在當地只餘下10~20餘户,但歐氏向氏卻分別在民國74 83年宗祠重建落成;白玉村黃氏來台祖底下各房分建宗祠,形成分枝的現象;更有趣的是金湖村黃氏,族人幾乎全不住在當地,但宗祠、祖塔仍輪流請專人打掃,纖塵不染。所以由實地調查也令人深刻體會到閩、客族因祭祖方式不同,導致象徵一族精神的宗祠存廢問題。
客族因為不允許「刈香」,每逢年節都必須返回原居地祭祖,無形中仍與族人維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繫。
移出地族人較多者,甚至組織形成來台祖派下宗親會,在過年過節時共同租賃遊覽車返回家鄉祭拜。相反,閩族香火分散各家,過去因為定居一地,且社會相對封閉,與客家宗族組織的差異並不特別顯著,然而,一旦受到外在影響,便逐漸瓦解,飄散各地了。
武威村廖氏最早的住宅是位於宗祠所在的「老屋」,已有200多年。因為二房國禎到竹東發展,所以村中只有大房國祥、三房國茂、四房國旺的後代(表1)。因房的分離特性,如今留在武威村廖氏的族人分佈與早期不同,財產分配的結果,通常導致某一房派的人分佈較多,其餘則遷出。
漢人在觀音鄉的最早墾殖,可以追溯到雍正年間(根據各氏族譜所記載),自乾隆中葉開始,移入墾殖的漢人便迅速增加。在閩、客的比例上,客家顯然比閩家為多(如圖2)。整體比較而言,客家人的宗族組織發展比福佬人嚴密,向心力、凝聚力也強,這可能與客家人的「吉普賽」現象有關。在台灣的客家人屬於弱勢族羣,弱者靠團結的力量互相保護,可説是不得已的生存反應;而本鄉所有的客家宗族裡,最能彰顯團結精神、聚落保存得最完整,發展也最有組織的氏族,莫過於廖世崇派下。
觀音廖家祠堂:歷史悠久的閩南建築瑰寶
觀音廖家祠堂位於桃園市觀音區,是當地著名的歷史文化地標,也是全台僅存的「廖姓家廟」。此祠堂見證了廖氏家族在觀音的開基發展史,兼具建築、歷史、藝術等多重價值。
歷史沿革
- 1783年:廖金標自福建南安來台開墾,定居於觀音。
- 1821年:廖欽益斥資興建祠堂,名為「隴西郡派廖公家廟」。
- 1860年:鹹豐十年,祠堂遭受地震毀損。
- 1867年:廖應秀發起重建祠堂,更名為「廖姓家廟」。
- 1925年:祠堂進行大規模整修,並改稱「觀音廖家祠堂」。
- 2003年:觀音廖家祠堂獲內政部指定為第3級古蹟。
建築特色
特色 | 説明 |
---|---|
建築風格 | 閩南四合院建築,坐北朝南 |
格局 | 三合院式,兩翼為廂房,前庭為祭祀空間 |
屋頂 | 青瓦屋頂,馬背山牆飾以剪黏工藝 |
正廳 | 供奉廖氏祖先牌位,設有戲台和神轎 |
木雕裝飾 | 祠堂內外皆有精緻的木雕裝飾,題材包括花鳥、人物、故事等 |
文物展示
觀音廖家祠堂內展示有族譜、契約文書、農具等珍貴文物,記錄了廖氏家族的傳承和發展。其中「廖家古厝」則再現了廖金標當時的居住空間,讓遊客得以窺見閩南先民的生活樣貌。
宗教祭祀
觀音廖家祠堂是廖氏宗親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每年元宵節和清明節皆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祠堂內供俸有觀音佛祖,也是當地居民祈求平安、消災解厄的信仰中心。
文化傳承
延伸閲讀…
武威村的廖氏家祠-客家雲Hakka Cloud
廖氏宗親~觀音~武威堂
觀音廖家祠堂不僅是歷史建築,更扮演著文化傳承的角色。祠堂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如八家將表演、戲曲演出等,傳承閩南傳統文化。此外,祠堂也開設導覽服務,讓遊客深入瞭解客家文化和廖氏家族的歷史。
觀光資訊
- 地址:桃園市觀音區觀音街110號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9:00~17:00
- 入場費:免費
- 交通方式:
- 自行開車:國道1號→觀音交流道→觀音街
- 公車:搭乘806路公車至觀音街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