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向】「新東向」引爆全球產學研新契機

【新東向】「新東向」引爆全球產學研新契機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新定位

引言:
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國際經濟關係不再僅限於自由貿易,更關注數位財產權安全與供應鏈再分配。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正積極調整其合作策略,加強與新東向國家的產業合作。

新東向 Play

台灣供應鏈的變遷

過去:
全球化使企業將生產活動分配到成本較低的國家,導致發達國家出現產業外移現象,並引發供應鏈安全問題。

近年:
美中對立凸顯民主與共產體制的差異,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向數位服務,加劇了價值觀衝突。

新東向

美國供應鏈重組

拜登政府的目標:

  1. 提升關鍵物資的供應穩定性(如醫療用品、半導體)
  2. 促進製造業迴流,創造就業和經濟復甦
  3. 降低被競爭對手(中國)威脅的風險

檢討範圍:
半導體、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醫藥品、國防工業、公共衞生、資通訊、能源、運輸、農業等領域。

與新東向國家的合作

美國推動供應鏈重組,將重視與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合作。台灣作為新東向政策的重點對象,具有合作潛力。

台灣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協進會:
該協會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發起,專注於台美產業合作,在雙邊政府間受到重視。

合作領域:
* 人才培養:提升台灣在數位經濟領域的人才庫。
* 技術研發:與美國共同研發關鍵技術,例如高效能電池。
* 市場拓展:幫助台灣企業進入美國市場。

結論:

台灣在國際政治格局中面臨挑戰。透過與新東向國家的合作,台灣可以分散風險,提升供應鏈韌性。美國供應鏈重組為台灣提供了新的機遇,加強與美國的合作將有助於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表格:台灣與新東向國家的合作潛力

領域 機會 挑戰
人才培養 培養高科技人才 文化差異
技術研發 共同研發新技術 知識產權保護
市場拓展 進入大型市場 競爭激烈
投資合作 吸引外資 法規環境
產業鏈整合 優化供應鏈結構 地緣政治影響

新東向政策下的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關係

新東向政策簡介

蔡英文總統於 2016 年上任後,提出「新南向政策」,目標是強化台灣與東南亞、南亞、紐澳等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關係。新東向政策的出發點包括平衡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拓展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新東向政策的具體措施

新東向政策涵蓋多項具體措施,包括:

  • 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在經貿、投資、農業、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 建立新南向專案辦公室,負責協調政策執行。
  • 設立新南向基金,提供資金支持相關合作計畫。
  • 強化與東南亞國協 (ASEAN) 等區域組織的合作。

新東向政策的進展與成果

自實施以來,新東向政策已取得一定進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顯著成長,投資額大幅增加。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也更為頻繁。此外,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在安全、戰略等議題上的對話也更加深入。

|國家/地區|經貿合作|教育文化交流|安全戰略對話|
|—|—|—|—|
|中國大陸|大幅下滑|逐步升温|有限|
|東南亞國家|大幅成長|頻繁互動|日益深入|
|南亞國家|緩步成長|逐漸增強|有限|
|紐澳地區|温和成長|有一定往來|有限|

新東向政策面臨的挑戰

儘管取得進展,新東向政策仍面臨一些挑戰:

  • 中國大陸的阻撓:中國大陸對台灣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存有疑慮,採取各種措施阻撓。
  • 缺乏實質經濟誘因:新東向政策主要依賴投資和貿易,但台灣在這些領域與東南亞國家競爭激烈,缺乏實質經濟誘因。
  • 缺乏區域整合:東南亞國家之間區域整合進程緩慢,影響台灣深化與其合作的空間。

未來的展望

新東向政策是台灣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將繼續深化,在經濟、文化、戰略等領域的合作將更加緊密。然而,新東向政策也需要調整和完善,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區域局勢和挑戰。

延伸閲讀…

TeaLa新東向大聯盟

跟著台積走! 新東向聯盟建議:赴捷克設「類台灣半導體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