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名錄首批發佈
名錄收錄 | 各時期收錄情況 |
---|---|
宋及宋以前碑刻 | 1148通 |
明、清時期碑刻 | 316通 |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碑刻 | 450通 |
隋唐時期碑刻 | 437通 |
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刻 | 299通 |
東漢時期碑刻 | 125通 |
秦、西漢時期碑刻 | 20通 |
先秦時期碑刻 | 11通 |
名錄中刻石文物特點與價值
- 記載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中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
- 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字、書法發展歷程、演變規律以及主要書體、書風、技法、流派,是古代文字、書法和文學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 記錄了我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生產技術進步和科學發明創造的一些重要成果。
名錄建立工作與主要標準
- 遴選原則: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所具有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
- 遴選標準:
- 文物撰文者、書丹者為著名書法家或代表性歷史人物。
- 文物文字內容具有歷史、藝術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價值。
- 文物形制、紋飾雕刻等具有典型特徵,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 文物在民族融合、疆域變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證據價值。
- 文物具有突出的地理標識作用。
- 文物字體反映古代文字演變發展,或具有重要的版本研究價值。
名錄組織與實施
按照國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上報古代名碑名刻文物推薦項目近5600通。
–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工作專班,對推薦項目進行審核。
– 國家文物局多次組織專題會議,反覆討論修訂。
碑名: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前言


碑名,作為承載歷史訊息與文化價值的載體,見證了過往時光。它們刻寫著人物生平、事件記錄和社會風尚,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物。本文將探討碑名的歷史意義、種類和演變,深入瞭解其在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碑名的歷史沿革
碑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最早的碑名可見於商周時期的甲骨文。當時,人們將祭祀用的龜甲和獸骨上刻寫祈禱文、占卜記錄和功勳銘文。這些甲骨文記載了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物活動和社會習俗。
隨著時代發展,碑名逐漸演變成一種重要的載體。在漢代,碑名制度逐漸完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碑石,如墓碑、祠碑、功德碑和銘刻碑。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名書法藝術達到高峯,產生了許多著名的碑帖,如《瘞鶴銘》、《洛神賦十三行》、《石門頌》等。
到了唐宋時期,碑名書法進入繁榮階段,碑帖蔚為大觀。唐代的《玄奘塔碑》氣勢宏偉,宋代的《蘇軾黃州寒食帖》流暢飄逸,都成為傳世經典。明清時期,碑名書法追求規範和精緻,湧現出趙孟頫、董其昌等著名書法家。
碑名的種類與分類
碑名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其用途、性質和形式進行分類。常見的碑名類型包括:
類型 | 用途 | 例子 |
---|---|---|
墓碑 | 標誌墓葬位置,記載死者生平 | 趙孟頫墓碑 |
祠碑 | 祭祀祖先或神明,記錄祠堂歷史 | 孔廟碑 |
功德碑 | 表彰善行義舉,記載功德事蹟 | 嶽飛廟碑 |
銘刻碑 | 記載歷史事件、人物生平或社會風尚 | 《石門頌》 |
地界碑 | 標誌疆域界限,記載行政區劃 | **** |
碑名的文化與社會意義
碑名不僅是歷史信息的載體,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它們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見證:碑名記錄了過往時光中的重大事件、人物活動和社會風尚,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藝術價值:碑名的書法藝術具有審美和觀賞價值。隨著時代變遷,碑帖書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寶貴遺產。
社會凝聚:碑名往往刻寫在公共場所或祠堂廟宇中,成為社會羣體的集體記憶載體,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歸屬感。
教育功能:碑名記載著歷史人物的功績和教訓,具有教育後人的作用。
結論
碑名作為歷史與文化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訊息和意義。它們記錄了過往時光,見證了社會變遷,傳承了傳統文化。碑名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中國歷史、藝術和社會,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延伸閲讀…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公開,共1658通(方)
走近古代名碑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