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紅豆杉]
概述
南洋紅豆杉,學名 Taxus sumatrana,又稱台灣紅豆杉、紫杉,是一種常見於中國、台灣、阿富汗等亞熱帶森林和高山地區的常綠植物。其樹幹粗壯,可達數十尺,葉呈紡錘狀,螺旋狀排列。


分佈及保育
南洋紅豆杉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中國、台灣、巴基斯坦等國家。因其稀有性,已被列為受保護物種,在台灣和巴基斯坦設有相關保護區。
特徵
外形
南洋紅豆杉體型龐大,樹幹可達 10-14 米高,直徑可達數十釐米。葉片呈紡錘狀,長約 1.2-2.7 釐米,寬約 2-2.5 毫米,排列成螺旋狀,色澤淡黃綠。其種子多肉,成熟時呈現紅色。
根系
南洋紅豆杉的根系發達,呈鬚根狀,能深入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和養分。
樹皮
樹皮呈灰紅色,質地堅硬,表面佈滿不規則的縱向裂紋,厚約 1.5 毫米。
利用價值
南洋紅豆杉不僅具有觀賞價值,也因其藥用和經濟價值而受到關注。其提取物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在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形態特徵對照表
特徵 | 描述 |
---|---|
樹高 | 10-14 米 |
葉長 | 1.2-2.7 釐米 |
葉寬 | 2-2.5 毫米 |
種子顏色 | 紅色 |
樹皮顏色 | 灰紅色 |
樹皮厚度 | 約 1.5 毫米 |
南洋紅豆杉:瀕危樹種的保育與利用
簡介
南洋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屬於紅豆杉科(Taxaceae)的常綠喬木,廣泛分佈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等東南亞國家。南洋紅豆杉的樹皮呈紅褐色,樹身挺拔,可達30公尺高。其葉片扁平呈線形,長約2-4公分,葉緣呈鋸齒狀。
生態習性與分佈
南洋紅豆杉主要生長於海拔1500-3000公尺的山地森林中,偏好涼爽、濕潤的環境。喜光,但也能耐陰。其種子由鳥類攝食後經腸胃道傳播,再生力強。然而,由於近年的過度採伐,南洋紅豆杉的數量已大幅下降。
藥用價值
南洋紅豆杉的樹皮和葉子中含有豐富的紫杉醇(taxol)。紫杉醇是一種化療藥物,對卵巢癌、乳癌、肺癌等多種癌症具有顯著的療效。由於紫杉醇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極低,傳統上需要大量的南洋紅豆杉樹皮進行萃取。
保育現況與措施
由於過度的採伐和棲息地破壞,南洋紅豆杉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的易危(VU)等級。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樹種,各國政府已採取以下保育措施:
- 管制採伐:限制南洋紅豆杉的採伐量,並制定永續經營計劃。
- 人工培育:建立苗圃進行人工培育,以補充野外數量。
- 棲息地保護:保護南洋紅豆杉的原生棲息地,防止非法砍伐和開發。
- 科學研究:持續進行藥理研究,開發更有效且可持續的紫杉醇生產方式。
可持續利用
除了其藥用價值外,南洋紅豆杉的 древесина 也可用於製造傢俱、樂器和工藝品。然而,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
特性 | 注意事項 |
---|---|
稀有性 | 避免過度採伐,選擇合法來源的 древесина |
耐腐性佳 | 僅供室內使用,防止受潮腐爛 |
含紫杉醇 | 加工過程中應戴手套及口罩,避免接觸紫杉醇 |
美觀性 | древесина呈現美麗的紅棕色,可增添作品質感 |
小結
南洋紅豆杉是具有重要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珍貴樹種。由於過度採伐和棲息地破壞,其數量已大幅下降。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正積極採取保育措施,保護這個瀕危物種。此外,可持續的利用方式也是確保南洋紅豆杉永續發展的關鍵。
延伸閲讀…
台灣紅豆杉
南洋紅豆杉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