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味】五行五味相生相剋,守護你的健康!

【五行五味】五行五味相生相剋,守護你的健康!

五行五臟五色五味

五行學説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將世間萬物之規律與五行聯繫,解釋世界運作。人體五臟對應於五行理論,食材色彩稱為五色,味道分為五味。食補之際應結合五行理論,瞭解五味五色與五臟的關聯。

五行對應:

五行五味 Play

  • 肝屬木,對應青色和酸味。
  • 心屬火,對應紅色和苦味。
  • 脾屬土,對應黃色和甜味。

食補建議:

五行五味

  • 青色食物:綠豆、芹菜、菠菜,有助肝臟健康。
  • 酸味食物:山楂、橘子,提升消化功能,保護肝臟。
  • 紅色食物:胡蘿蔔、西紅柿,補血、促進心臟功能。
  • 苦味食物:苦瓜、大頭菜,清心瀉火。
  • 黃色食物:黃豆、南瓜,健脾、預防胃炎。
  • 甜味食物:山藥、香蕉,補養脾胃、解除疲勞。

五行間具有相生相剋關係,維持動態平衡。相生即相互滋養,相剋即相互制約。五臟間亦有類似關係,維持彼此協調。

五行相生關係:

  • 木生火(肝木養心火)
  • 火生土(心火養脾土)
  • 土生金(脾土養肺金)
  • 金生水(肺金養腎水)
  • 水生木(腎水養肝木)

五行相剋關係:

  • 木克土(肝木克脾土)
  • 土克水(脾土克腎水)
  • 水克火(腎水克心火)
  • 火克金(心火克肺金)
  • 金克木(肺金克肝木)

五味對應臟腑:

  • 酸味入肝(增強消化功能,保護肝臟)
  • 苦味入心(除濕、利尿,清心瀉火)
  • 甘味入脾(補養脾胃,補充熱量)
  • 辛味入肺(發汗、理氣,預防感冒)
  • 鹹味入腎(調節電解質,温補腎陽)

五官對應臟腑:

  • 鼻孔對應肺(肺熱則鼻孔發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
  • 眼晴對應肝(肝病則眼睛發青)
  • 嘴唇對應脾(脾病則嘴唇發黃)
  • 舌頭對應心(心臟疾病則舌頭不靈活)
  • 印堂對應心(心神將散則印堂發紅,腎水上來則印堂發黑)

情緒對應臟腑:

  • 喜對應心(促進精神、體力活動)
  • 怒對應肝(傷肝,導致肝氣亢奮)
  • 思對應脾(精神高度集中導致思慮過度)
  • 憂對應肺(導致憂愁、悲傷,發泄於哭泣)
  • 恐對應腎(驚恐導致氣機擾亂,恐懼導致下焦脹滿)

養生建議:

  • 春季宜升補(升散氣機,促進陽氣)
  • 五味五行屬性應重調為:酸屬金、苦屬水、甘屬木、辛屬火、鹹屬土
  • 五味入臟腑考量應考慮五行相剋(五行理論之生剋制約關係)

五行五味與健康養生

五行五味是中醫理論中重要的基礎概念,指的是五種元素(木、火、土、金、水)與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之間的對應關係。

五行 五味 特性
生髮、收斂
清熱、燥濕
補益、健脾胃
行氣、散結
軟堅、清熱

五味對應臟腑與生理機能

不同味道的食物對應不同的臟腑,具備相應的生理調節功能。

味道 對應臟腑 生理機能
滋養肝血、疏散肝氣
清心火、安神定志
脾、胃 健脾胃、補中益氣
肺、大腸 行氣散結、宣肺潤腸
滋腎利尿、軟堅散結

五行五味養生原則

運用五行五味養生,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季節調整飲食。

延伸閲讀…

五味與五行的正確解讀

生什麼病就忌什麼口!名中醫五味養生1表必存

  • 春天(木):主升發,宜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醋等。
  • 夏天(火):主陽盛,宜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等。
  • 秋冬季(金、水):主收藏,宜多吃辛、鹹味食物,如生薑、海帶等。

食材五行五味對應舉例

食材 五行 五味
菠菜
杏仁
山藥
生薑
海帶

五行五味飲食注意事項

  • バランス攝取:五行五味均衡攝取,避免偏食某一種味道。
  • 適度調整: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適度調整五行五味飲食,以維持身體平衡。
  • 重視烹飪方式:烹飪方式會影響食物的五行五味,如煎炒會增強辛性,蒸煮則降低辛性。
  • 藥食同源:許多中藥材也具有五行五味,養生時可適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