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畫《五牛圖》
相傳《五牛圖》乃唐代宰相韓滉所繪,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以其逼真細膩的描繪與獨特的審美意藴而享譽畫壇。
此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無背景襯託,以牛為唯一主題,突出了作者高超的寫實功力,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紙本動物畫作,也是少數幾件唐代真跡之一。
《五牛圖》曾輾轉於宋、明、清各朝皇室與名家之手,後流失海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中方購回。其歷經千餘年的時代變遷,依然風采不減,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傑作。
韓滉《五牛圖》特色
- 動物畫題材,以牛為主體,刻畫細膩。
- 簡潔留白的構圖,牛隻一字排開,突出主題。
- 使用粗勁有力的線條描繪,表現牛的骨骼肌肉質感。
- 注重眼神刻畫,展現牛的温順與倔強個性。
五牛圖
《五牛圖》乃唐代韓滉之筆,乃北京故宮之寶,其逼真、獨特,冠絕畫壇。
五牛一字排開,形與神俱備。或立或卧,神采飛揚。筆觸細膩,勾勒骨肉,牛毛亦纖毫畢現。
無背景襯託,牛躍然紙上。寫實功力傲視羣雄,紙本動物畫之首。
千古流傳,輾轉各朝。流失海外,復歸故里。歷盡滄桑,風采依舊,名畫不朽,鎮國之寶。
特色
- 動物寫實,牛為主體,形神兼備。
- 簡潔構圖,牛排一線,主題凸顯。
- 線條有力,骨肉質感強。
- 眼神靈動,温順倔強表。
五牛
- 五牛各異,栩栩如生。
- 主題獨顯,無襯託空。
- 紙本設色,動物畫之始。
- 千年輾轉,珍藏至今。
「五牛圖」:唐代繪畫傑作,傳承漢晉遺風
「五牛圖」是唐代著名畫家韓滉的傳世名作,描繪了五頭形態各異、生動傳神的水牛,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被譽為唐代寫實主義繪畫的典範,也是中國古代動物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創作背景
「五牛圖」創作於唐朝中期,當時韓滉擔任宰相,負責朝廷的農業和畜牧業。由於他對牛馬的飼養和培育十分關注,因此對牛的體態和習性頗有研究。這幅畫作源自韓滉對農牧場景的觀察,反映了唐朝重視農業生產的時代風氣。
藝術特色
寫實技法:「五牛圖」採用精準的寫實技法,描繪了牛的各種姿態和細節。畫中牛的肌肉、皮毛、角和蹄等部位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高度的真實感。
透視構圖:畫作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式,將五頭牛分散放置,並巧妙地運用明暗對比和線條穿插,營造出立體感。
色彩運用:「五牛圖」以赭石、墨色和硃砂為主色,對比強烈而和諧。赭石色調温潤厚重,凸顯了牛的強壯健碩;墨色線條流暢細膩,勾勒出牛的骨骼和形體;硃砂點綴在牛的鼻孔、嘴唇和眼睛上,增添了一絲生氣。
牛的寓意
畫中的五頭牛並非僅僅是農耕工具,而是寄託了特定的寓意。它們分別代表了:「老大耕」、「老二陁」、「老三緹」、「老大繒」、「老五腝」。其中,「耕」代表強壯有力,「陁」代表耐勞吃苦,「緹」代表行動矯健,「繒」代表尾長而有力,「腝」代表骨骼清奇、靈活善走。這些寓意體現了韓滉對農業生產和軍隊訓練的重視。
歷史影響
傳承漢晉遺風:「五牛圖」承襲了漢晉時期寫實主義繪畫風格,注重通過精細的觀察和描繪展現物體的真實樣貌。
後世摹仿:自唐代以降,許多畫家都臨摹或仿製「五牛圖」,其中最著名的有宋代李迪的《六牛圖》和明代仇英的《五牛圖》。
延伸閲讀…
五牛圖_百度百科
《五牛圖》:憑什麼它是“鎮國之寶”?
繪畫教材:「五牛圖」被歷代畫家奉為臨摹範本,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