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
古時中國將一晝夜分為 12 個時段,每段稱為一個時辰。時辰對應的時段如下:
時辰 | 時間 | 地支 |
---|---|---|
子時 | 23:00 – 01:00 | 子 |
醜時 | 01:00 – 03:00 | 醜 |
寅時 | 03:00 – 05:00 | 寅 |
卯時 | 05:00 – 07:00 | 卯 |
辰時 | 07:00 – 09:00 | 辰 |
巳時 | 09:00 – 11:00 | 巳 |
午時 | 11:00 – 13:00 | 午 |
未時 | 13:00 – 15:00 | 未 |
申時 | 15:00 – 17:00 | 申 |
酉時 | 17:00 – 19:00 | 酉 |
戌時 | 19:00 – 21:00 | 戌 |
亥時 | 21:00 – 23:00 | 亥 |
時辰的起源
時辰的起源尚不確定,有西周説、戰國説和漢朝説等觀點。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時辰的起源在先秦時期。


時辰的使用
將一日分為時辰的計時制很早便已出現,但時辰的劃分方式和數量並不明確。先秦文獻中記載了四時、十時、十六時和十二時等劃分方法。
十二時辰的流行
漢代開始,十二時辰制逐漸流行起來。這一計時制在先秦時期便已存在,但直到漢代才正式命名和推廣。
二十四時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度出現過二十四時辰制,即以十二支、四維和八幹組合為 24 個時刻名稱。
時辰在古代文學中的應用
時辰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如《西遊記》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有對時辰的描寫。
時辰的進展
北宋時,時辰被進一步劃分為「初」和「正」,從而形成 24 個小時制。
時辰的計時方法
古代使用漏壺和圭表來計時。漏壺計時依靠水從小孔中漏出,圭表計時則依靠太陽射影長度。
「百刻制」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將一晝夜分為 100 刻。這一計時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太陽方位計時」
漢代開始,我國採用「太陽方位計時」法,即通過測量太陽射影長度來判斷時間。
時辰與現代計時制的關係
時辰制與現代計時制並行於明末清初時期。清代正式規定一晝夜為 96 刻,每個時辰 8 刻。
「午時三刻」
「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
辰時時間:中國傳統時辰的第五時段
辰時時間,也稱龍時,是中國傳統時辰中第五個時段,在現代時間中對應於上午 7:00 至 9:00。辰時時屬龍,與十二生肖中「辰」龍相配,因此得名。
辰時時間的起源
中國傳統時辰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根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周朝時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辰時是其中第五個時段,名稱取自「龍生於辰」的説法。
辰時時間的相關事項
事項 | 時間 | 意義 |
---|---|---|
晨曦 | 辰時初期 (7:00-8:00) | 黎明破曉,陽光初露 |
早餐 | 辰時中期 (8:00-9:00) | 補充能量,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 |
活動 | 辰時後期 (9:00-11:00) | 精力充沛,適合進行各種活動 |
辰時時間的養生
辰時是養生的黃金時段,此時陽氣生發,身體活動能力較強。建議進行以下養生活動:
- 吉祥時刻:辰時被認為是吉祥的時刻,適合祭祀、婚嫁等重要活動。
- 龍時:辰時與龍有關,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尊貴和吉祥。
- 節日:端午節在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午」,其辰時時間尤為重要。
總結
辰時時間是我國傳統時辰中的第五個時段,在現代時間中對應於上午 7:00 至 9:00。辰時時屬龍,與十二生肖中「辰」龍相配。辰時時間是養生的黃金時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