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兩】秦朝錢幣之謎:揭曉秦半兩的起源和價值

【秦半兩】秦朝錢幣之謎:揭曉秦半兩的起源和價值

始皇統一後鑄行的圓形方孔青銅鑄幣

「半兩」,一種出現於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的圓形方孔青銅鑄幣。半兩錢因其正面鑄有「半兩」兩字而得名。

秦半兩 Play

《秦半兩的戰國時期》

  • 時期:公元前 336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 特點:
    • 由秦國鑄造
    • 重量約為 8 克
    • 使用泥範鑄造,外形不規整,方孔不方
    • 銘文為大篆,「人」部較長,俗稱「長人兩」
特徵 戰國時期
鑄造時間 公元前 336 – 221 年
形制 圓形方孔
重量 約 8 克
鑄造方法 泥範鑄造
外形 不規整,方孔不方
銘文 大篆,「長人兩」

漢朝貨幣的變革

秦半兩

公元前 221 年,秦國統一中國後,半兩錢成為全國通用的法定貨幣。漢朝建立後,沿用秦朝幣制,直到公元前 118 年漢武帝進行幣制改革,鑄造五銖錢代替半兩錢。

中國最早的全國統一貨幣

半兩錢歷經戰國、秦朝和西漢三個歷史時期,總計流通了 218 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全國統一貨幣。

秦半兩:中國古代貨幣的濫觴

起源與流通

秦半兩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貨幣,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秦國率先發行了一種重半兩(約24克)的銅幣,稱為「秦半兩」。秦半兩採用「刀幣」的形制,即刀狀幣身,背面有孔,方便穿繩使用。

秦半兩是戰國時期最受歡迎的貨幣之一,在秦國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通。秦統一六國後,秦半兩成為全國通行的貨幣。

製作與重量

秦半兩由青銅鑄造而成,其重量為半兩,但實際上常有偏差。經考古發掘,秦半兩的重量分佈如下:

重量範圍 出土數量
23.6-24.0克 185枚
24.1-24.5克 413枚
24.6-25.0克 205枚
25.1-25.5克 197枚

可以看出,重量在24-25克之間的秦半兩最為常見。

形制與文字

秦半兩的形制接近於刀形,背有穿孔。早期秦半兩的刀身上無文字,後期則開始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為「半兩」、「四銖」、「秦」等,用於標示貨幣的重量和發行國家。

偽幣問題

秦半兩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偽幣。偽幣通常使用輕質銅材鑄造,重量不足。為了防止偽幣流通,秦政府制定了嚴格的律法,規定偽造貨幣者將被處死。

宣告終止

秦朝末年,貨幣制度混亂。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廢止秦半兩,改行「漢半兩」。至此,秦半兩的使命宣告終止。

結論

秦半兩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流通範圍廣泛,為秦國的統一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秦半兩的形制、重量和文字等特徵,為後世貨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延伸閲讀…

秦代半兩錢

秦半兩- 古代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