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德行可與之相比配
[引漢焦贛《易林·賁之解》:“德配唐虞,天命為子。”《隸釋·漢李翊夫人碑》:“節行絜靜,德配古之聖母。”晉陸雲《答孫顯世》詩之七:“志擬龍潛,德配麟趾。”引清·程麟 《此中人語·儒將風流》:“劉君 德配工吟詠,故末句及之。”德配(dé pèi)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德行可與之相比配。舊時對他人妻子的敬稱。**


| 含義 | 出處 |
|—|—|—|
| 德行可與之相比配 | 《易林·賁之解》 |
| 節行絜靜,德配古之聖母 | 《隸釋·漢李翊夫人碑》 |
| 志擬龍潛,德配麟趾 | 《答孫顯世》 |
| 劉君 德配工吟詠,故末句及之 | 《此中人語·儒將風流》 |
延伸含義
德配一詞除了指德行可與之相比配外,在不同語境下,還有以下延伸含義:
- 與德行相當的人,或配得上某種美德的人:例如,「他是一位德配君子,深受後輩尊敬。」
- 配偶,或德行與自己相配的人:例如,「她是一位賢淑的女子,德配她的丈夫。」
- 達到某種德行標準或境界的人:例如,「他潛心修煉,終於德配聖賢。」
在人際交往中,德配也是一種重要的美德,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和認可。當我們欣賞他人的德行時,可以用「德配」一詞表達我們的讚美和敬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德配的意思:內在品德與外在地位的相稱
「德配」一詞出自《中庸》:「德配天,故能配天;德配地,故能配地。」意指內在品德與外在地位相稱,才能達到與天地相應的境界。德配涵蓋了個人修為、操守與作為等各方面,對人生與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德配的要義在於內外兼修,既注重德行的培養,又強調將道德原則付諸實踐。具備德配之人,其言行舉止表現出與其地位相符的品德和能力,贏得他人的敬重與信賴。
以下表格列出德配的幾個關鍵面向:
面向 | 內涵 | 外在表現 |
---|---|---|
德行 | 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 | 行為端正、品德高尚 |
操守 | 堅守原則、廉潔奉公 | 不苟且、講誠信 |
作為 | 履行職責、服務他人 | 成就顯著、功績卓著 |
境界 | 心胸寬廣、淡泊名利 | 與天地相應、心靈安泰 |
德配的意義
德配的意義在於:
- 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內在品德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根本,指引人生的方向,塑造高尚人格。
- 社會和諧的基石:擁有德配之人,能以身作則,帶動社會風氣向上,促進人際和睦與社會安定。
- 國家興衰的關鍵:君主或領導者德配與否,直接影響國家的興衰治亂,德配之君可使國家昌盛,反之則衰亡。
- 人生成就的保障:德配是人生成就的重要保障,不僅能獲得世俗名利,還能收穫內心安寧與幸福感。
如何培養德配
培養德配需從以下方面著手:
- 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藴含豐富的道德教化,通過學習經典著作和賢人典範,提升道德素養。
- 自我反思與修煉:定期反思自身言行,修正偏差,不斷完善內心。
- 實踐行善積德: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幫助他人,將道德原則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 虛心向師長學習:向有道德修養的人請教,汲取經驗和智慧。
德配的典範
歷史上不乏德配的典範,例如:
- 孔子:以仁義禮智信為道德準則,一生致力於教育和傳播聖賢之道。
- 嶽飛:文武雙全,忠貞報國,「精忠報國」成為德配的代名詞。
- 文天祥:堅守民族大義,寧死不屈,彰顯了德配的氣節與風骨。
- 王陽明:心學大師,「知行合一」的思想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 孫中山:致力於革命事業,推動民族振興,崇尚德配,以身作則。
結論
德配是個人、社會和國家和諧發展的基石,彰顯了內在品德與外在地位的相稱。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自我反思、實踐行善和向師長學習,我們可以培養德配的品格,實現與天地相應的境界。德配之人德才兼備,能以身作則,帶動社會風氣,促進人際和睦,締造祥和安泰的未來。
延伸閲讀…
德配詞語解釋
辭典檢視[德配: ㄉㄜˊ ㄆㄟ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