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中,「得氣」是常見的關鍵概念,與治療成效密切相關,並非所有穴位皆能「得氣」。「得氣」指針刺入穴位後產生「針感」。患者感知的「經氣流動感」表現為酸、麻、脹、重等,強度不代表療效優劣。實證患者「針感」強烈,而虛證患者則較弱或無感。施術醫生亦可感受到「針感」,如魚吞餌般沉浮,伴隨著緊滯感。穴位處出現淡紅色紅暈亦是「得氣」的可見徵象。
「得氣」是針灸醫生的追求,因其可判斷疾病發展、患者「經氣」盛衰和預後。「得氣」反映「經氣」流暢,痠麻脹重感源於氣血充盛。無法「得氣」可能因「經氣」堵塞或氣血不足。因此,「得氣」可判斷「經氣」是否充裕。在判斷疾病預後時,容易「得氣」者病情較輕,預後較好;不易「得氣」者病情較重,預後較差。


患者在治療中應保持專注、情緒平和、全身放鬆,避免緊張。肌肉充實者較易「得氣」,精神狀態良好者亦較易感受到「針感」。「得氣」的關鍵在於「經氣」流暢,而非針感強度,患者與施術醫生的感受需綜合考量,以判斷「得氣」情況。醫師應根據患者體質、精神狀態和臨牀上其他徵象,制定適當的針灸治療方案。
患者感受 | 施術醫生感受 | 治療關鍵 |
---|---|---|
酸、麻、脹、重 | 魚吞餌般沉浮、緊滯感 | 「經氣」流暢、氣血充盛 |
無感 | 「經氣」堵塞、氣血不足 | 判斷「經氣」盈虛、疾病預後 |
紅暈 | 淡紅色、不規則形狀 | 「得氣」佐證 |
得氣:中醫理論中的關鍵核心
何謂「得氣」?
中醫理論中的「得氣」,是指在針灸或按摩等穴道刺激時,針尖或手指觸及病變部位時出現的一種獨特感覺。此種感覺通常表現為酸、麻、脹、痛、沉等不適感,並伴隨著氣血流動增強的現象。
得氣與穴位
「得氣」的出現往往與穴位的刺激點有關。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生理效應,當針灸或按摩刺激到特定穴位時,可能會誘發局部得氣反應,進一步激發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得氣分類
中醫將「得氣」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感覺特徵 |
---|---|
氣至 | 刺入穴位後立即出現酸、麻、脹痛感,且感覺明顯。 |
氣循 | 針刺或按摩後,得氣感逐漸擴散至周圍區域,並伴隨著氣血流動感。 |
氣滯 | 得氣反應不順暢,或局部氣血瘀滯不暢。 |
氣散 | 得氣後迅速消散,或無法持維持久的得氣感。 |
得氣的臨牀意義
「得氣」反應在針灸和推拿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適當的得氣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然而,過度或過少的得氣反應可能預示著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不良反應。
影響得氣的因素
影響得氣反應的因素包括:
- 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疾病類型
- 針灸或按摩師的技術和手法
- 穴位的選擇和刺激強度
- 治療環境和情緒狀態
結論
「得氣」是中醫臨牀實踐中至關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對患者氣血運行狀況的評估和治療效果的預測。透過適切的得氣反應,針灸和推拿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促進身心平衡。
延伸閲讀…
得氣
簡説針刺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