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干支之五十三,居乙卯之後,丁巳之前。其天干丙屬陽火,地支辰屬陽土,乃火生土相生之象。
在我國傳統的農曆紀年中,丙辰為一個週期的第53年,太歲為辛亞大將軍。其年份計算方法為年份數除以60餘56,或減去3後再除以10餘3,除以12餘5,且自當年立春至次年立春前夕的歲次皆為丙辰年。


歷史上諸多丙辰年均留下了深刻印記。例如:
公元年份 | 大事 |
---|---|
公元前345年 | 齊威王施行改革 |
公元49年 | 光武帝劉秀稱帝 |
公元965年 |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 |
公元1505年 | 明武宗朱厚照繼位 |
公元1895年 | 甲午戰爭爆發 |
此外,丙辰年生者屬龍,其五行屬火,納音為沙中土,性格外向開朗,富有進取精神,做事認真負責。但亦有半途而廢、盛氣凌人等缺點,需加以剋制。
《丙辰年是哪一年》
丙辰年,在中國傳統紀年法中,是一個農曆年份。其干支為丙辰,五行屬火,太歲為「歲陰」。要想知道丙辰年是哪一年,需要瞭解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法。
中國傳統干支紀年法
中國傳統干支紀年法是一種以60組特有符號(天干與地支)相配合來記錄年份的方式,每60年為一個迴圈。天干有10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組,共可配得60個組合,即: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丙辰年對應的西元年份
根據中國傳統干支紀年法的排位,丙辰年對應的西元年份為:
朝代 | 丙辰年 | 重大事件 |
---|---|---|
清 | 1656 | 順治帝親政 |
清 | 1716 | 清康熙帝在避暑山莊舉行千叟宴 |
清 | 1776 | 清軍平定大小金川叛亂 |
清 | 1836 | 林則徐虎門銷煙 |
清 | 1896 | 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
中華民國 | 1956 | 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016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