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
睡眠,一種自然的身心修復狀態,特點包括意識變化、感知活動抑制、肌肉活動減弱、快速動眼(REM)睡眠中幾乎所有骨骼肌受到抑制,以及與環境互動的減少。睡眠與清醒的區別在於對刺激反應能力的降低,但比昏迷或意識障礙更具反應性,並呈現截然不同的活躍大腦模式。
在 工業化國家,人造光的出現已大幅改變睡眠時間。醫療界普遍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目的是通過休息恢復精力,並由負責睡眠和甦醒的中樞神經系統管理。睡眠時,人腦並未停止運作,只是切換模式,讓身體更有效地儲存能量,補充精神和體力。


睡眠的特徵包括:自主身體活動減少、對外部刺激反應減弱、能量轉化(建立細胞結構)增強,以及能量釋放(分解細胞結構)水平下降。與昏迷不同,睡眠能被較容易地中斷,進而恢復清醒狀態。從睡眠中甦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種睡眠方式的另一個特點是身體的虛擬麻痺。一個著名的睡眠特徵是做夢,這種體驗通常以敍事形式呈現,類似於清醒期間的生活,但醒來後通常能識別出夢境幻想的性質。
睡眠需求因年齡和個體而異。當白天沒有嗜睡症或睡眠障礙時,睡眠被視為充足的。自我報告的睡眠持續時間與活動記錄儀測量的實際睡眠時間僅中度相關。受睡眠障礙影響的人通常可能報告睡了 8 小時,但實際上只睡了 4 小時。
睡眠發生在重複的週期中,身體在兩種不同的模式之間交替:REM 睡眠和非 REM 睡眠。交替的非 REM 和 REM 睡眠週期平均持續 90 分鐘,在良好的夜間睡眠中出現 4-6 次。
非 REM 睡眠最先發生,過渡後稱為慢波睡眠或深度睡眠。在這個階段,體温、心率下降,大腦消耗的能量減少。REM 睡眠佔總睡眠時間的一小部分,是做夢(或噩夢)的主要時期,與不同步和快速的腦電波、眼球運動、肌肉張力喪失和身體姿勢暫停有關。
美國睡眠醫學會將非 REM 睡眠分為三個階段:N1、N2 和 N3,其中最後一個階段也稱為 delta 睡眠或慢波睡眠。整個週期通常按順序進行:N1 → N2 → N3 → N2 → REM。當一個人從深度睡眠返回第 2 階段或第 1 階段時,就會發生 REM 睡眠。
深度睡眠在晚上早些時候(N3 階段)較多發生,而 REM 睡眠的比率在自然清醒前的兩個週期中增加。如果一個人感覺自己沒有做過夢或一個晚上只做了一個夢,那是因為他們對那些夢的記憶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通常發生在一個人自然地緩和地從 REM 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過渡到清醒狀態。
清醒可能是睡眠的終結,或者只是重新入睡前檢查環境並調整身體姿勢的暫時時刻。睡眠者通常在 REM 睡眠結束後不久或有時在 REM 睡眠期間醒來。內部生物鐘指標和恆定睡眠需求的減少通常會導致睡眠週期的結束。
清醒涉及大腦中電活動的激增,從丘腦開始並擴散到整個皮層。一項研究發現,前 90 分鐘睡眠週期的清醒時間為 3%,第二個睡眠週期為 8%,第三個睡眠週期為 10%,第四個睡眠週期為 12%,第五個睡眠週期為 13-14%。大部分清醒時間出現在 REM 睡眠後不久。
許多人現在使用鬧鐘來喚醒自己。然而,人們也可以在特定時間可靠地喚醒自己而不依賴鬧鐘。許多人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習慣完全不同,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慢性晝夜節律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人們最常遇到的生理問題之一,主要類型包括失眠、發作性嗜睡症、特發性嗜睡症、睡眠-甦醒週期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徵、夢魘、夢遊和晝夜節律睡眠障礙。
睡眠期間,身體的大部分系統處於合成代謝狀態,有助於修復免疫、神經、骨骼和肌肉系統。睡眠也是維持情緒、記憶和認知功能的必要過程,在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腦力和精神,並有助於緩解壓力,提高學習能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研究發現,睡眠時大腦中負責排出廢物的細胞(神經膠質細胞)會幫助收集可能導致失智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 β 澱粉樣蛋白,並將其清除體外。
特徵 | 優點 | 缺點 |
---|---|---|
減少主動的身體活動 | 身體放鬆 | 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
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 | 減少感知 | 可能導致危險 |
增強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 | 組織修復 | 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
降低異化作用(分解細胞結構) | 組織保護 | 可能延緩傷口癒合 |
體驗不同的腦電波模式 | 夢境 | 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
容易被打斷 | 靈活性 | 可能導致睡眠不足 |
甦醒是保護機制 | 生存 | 可能導致睡眠慣性 |
涉及夢境 | 探索潛意識 | 可能導致睡眠障礙 |
因年齡和個體而異 | 個性化 | 可能難以確定充足的睡眠 |
淺談睡眠:失眠、淺眠、多眠
睡眠是一門複雜且重要的科學,它影響著我們的整體健康和幸福感。失眠、淺眠和多眠是睡眠障礙的常見類型,瞭解它們的症狀和原因至關重要。
失眠
症狀:
* 入睡困難
* 夜間頻繁醒來
* 早晨醒來後仍然感到疲倦
* 日間嗜睡
原因:
* 壓力或焦慮
* 咖啡因或酒精攝取過多
* 不規律的睡眠時間
* 醫療狀況或藥物
淺眠
症狀:
* 睡眠品質差
* 頻繁醒來
* 醒來後感到疲倦
* 容易受到幹擾
原因:
* 壓力或焦慮
* 睡眠環境不佳
* 身體不適,如疼痛或過敏
* 某些藥物
多眠
症狀:
* 白天過度嗜睡
* 睡眠時間過長,超過10小時
* 醒來後仍然感到疲倦
* 情緒低落
原因:
* 睡眠不足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某些藥物
* 精神疾病
睡眠表
延伸閲讀…
睡覺時會發生什麼事 – ResMed
睡覺_百度百科
症狀 | 失眠 | 淺眠 | 多眠 |
---|---|---|---|
入睡困難 | 是 | 否 | 否 |
夜間頻繁醒來 | 是 | 是 | 否 |
早晨醒來後仍然感到疲倦 | 是 | 是 | 是 |
日間嗜睡 | 偶爾 | 是 | 是 |
睡眠品質差 | 否 | 是 | 否 |
頻繁醒來 | 否 | 是 | 否 |
過度嗜睡 | 否 | 是 | 是 |
睡眠時間過長 | 否 | 否 | 是 |
預防與改善
-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
-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包括黑暗、安靜和涼爽
- 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
- 適度運動
- 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 諮詢醫療專業人員,找出潛在的醫療狀況或藥物原因
改善睡眠質量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通過瞭解失眠、淺眠和多眠的症狀和原因,我們可以採取措施改善我們的睡眠,過上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