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傳奇
傳聞中,禹門乃是一處神奇地帶,相傳每年暮春時節,鯉魚便會逆流而上,屆時水勢湍急,波浪洶湧,鯉魚難以逆行。然而,若能成功躍過此「門檻」,便有化身為「龍」的機緣。故此禹門又被稱之為「龍門」。


相傳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有功,後登基為帝,世人感念其功績,遂在宮廟旁建造禹門,並將之安置於左側。此舉違背天命,致使人間災禍不斷。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其《鷓鴣天·送廓之秋試》一詞中寫道:「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表明禹門乃是象徵著機遇和榮耀之地。
明代畫家何景明在《畫魚》詩中吟道:「禹門天池雲霧裏,白晝雷霆行地底。」藉此描繪了禹門氣勢恢宏、神秘莫測。
而前蜀詩人韋莊則在《柳穀道中作卻寄》中言及:「心如嶽色留秦地,夢逐河聲出禹門。」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將禹門比喻成歸鄉之途。
唐代文人黃滔在《水殿賦》中記載:「截通魏國之路,鑿改禹門之水。」此句描述了禹門水勢浩蕩,阻絕了間隔兩地的道路。
禹門首見於《山海經》,記載:「流沙之東五百里,曰禹門」,又稱「昆侖之門」,是崑崙山中的險要關隘。傳説中禹治水時,曾從此處經過,破除險阻,故名為「禹門」。
禹門的具體意涵
地理特徵 | 意涵 |
---|---|
狹隘的山谷或峽道 | 地形險峻,難以通行 |
崑崙山中的關隘 | 傳説的禹治水之地 |
象徵性意義 | 突破困難、實現目標 |
禹門在不同文化中的運用
文學作品:
- 《山海經》:記載禹門為崑崙山中的險要關隘,禹治水時曾從此處經過。
- 《封神演義》:描述禹門為女媧娘娘練石補天的所在地,亦是女媧布陣之地。
歷史傳説:
- 傳説禹治水時,從禹門破除險阻,疏通河道,平息水患。
- 《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在禹門刻石紀功。
文化象徵:
- 禹門常被比喻為人生中的難關或挑戰,需要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才能突破。
- 在中國園林中,常有「禹門洞」的景觀設計,象徵著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禹門在現代中國的應用
在現代中國,「禹門」一詞仍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
領域 | 用法 |
---|---|
地理 | 狹窄的山谷或峽道 |
文學 | 象徵難關或挑戰 |
景觀 | 園林中的「禹門洞」 |
商標 | 各種與困難或挑戰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
總結
「禹門」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意涵,既是地理特徵的描述,也是象徵性意義的體現。它不僅記載了古代神話傳説,也在後世文學、歷史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延伸閲讀…
解析:宮廟龍柱[龍門與禹門]的問題
禹門詞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