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臟六腑】掌握中醫五行陰陽!看懂五行與五臟六腑的奧妙關係

【五行 五臟六腑】掌握中醫五行陰陽!看懂五行與五臟六腑的奧妙關係

五臟六腑與五行學説

中醫藏象學説將人體的內臟劃分為五臟六腑,並賦予其相應的五行屬性。五臟陸腑分別為: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膽屬木、胃屬土、大腸屬金、小腸屬火、膀胱屬水、三焦屬土。

五臟相生相剋

五行 五臟六腑 Play

五行學説認為,五臟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反之,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

五行與臟腑功能

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與其五行屬性相關聯。腎水滋潤,故腎主藏精。肝木疏泄,故肝主藏血。心火温煦,故心主藏神。脾土運化,故脾主藏意。肺金清肅,故肺主藏魄。膽汁疏泄,故膽主消導。胃主受納腐熟,大腸主傳導糟粕,小腸主吸收精微,膀胱主氣化水液。

五行 五臟六腑

五行與病理

在病理情況下,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也能説明疾病的成因。例如,肝木過旺,可導致肝火上亢;腎水不足,可引起腎虛火旺。五行理論有助於中醫辨證論治,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

五行與陰陽

陰陽與五行密切相關。臟屬陰,腑屬陽。臟陰不足,可出現臟虛證;腑陽不足,可呈現腑實證。中醫運用五行、陰陽理論辨證論治,調整人體生理平衡,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

臟腑表裏對應

中醫理論認為,臟腑之間存在表裏對應關係。例如,心為表,心包絡為裏;肝為表,膽為裏;脾為表,胃為裏;肺為表,大腸為裏;腎為表,膀胱為裏。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五行與五臟六腑:中醫養生之鑰

五行與五臟六腑是中醫養生的核心概念,它們之間相互聯繫,共同維持人體的健康平衡。

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它們代表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和人體的生理功能。具體如下:

五行 特性 對應臟腑
肅殺收斂 肺、大腸
生發條達 肝、膽
寒涼滋潤 腎、膀胱
炎熱温煦 心、小腸
中和運化 脾、胃

五臟六腑

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五個實質性器官,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個中空性器官。它們具體功能如下:

五臟六腑 功能
主宰血脈心神
主疏泄氣機
主運化水穀
主呼吸
主藏精生髓
貯藏膽汁
受納飲食
小腸 吸收營養
大腸 排泄廢物
膀胱 貯藏尿液
三焦 水液代謝

五行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五行與五臟六腑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對應關係,如下:

| 五行 | 五臟 | 六腑 |
|—|—|—|—|
| 金 | 肺 | 大腸 |
| 木 | 肝 | 膽 |
| 水 | 腎 | 膀胱 |
| 火 | 心 | 小腸 |
| 土 | 脾 | 胃 |

這種對應關係反映了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維持健康。

五行失調與疾病

當五行失調時,會導致相應臟腑功能異常,從而產生疾病。例如:

五行 失調 臟腑 症狀
太過 咳嗽氣促
不足 呼吸困難
太過 肝氣鬱結
不足 肝血不足
太過 水腫
不足 消渴
太過 口舌生瘡
不足 心悸
太過 腹脹
不足 便溏

五行養生

五行養生遵循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通過調和五行平衡,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具體措施包括:

延伸閲讀…

搞懂中醫五行陰陽論!一張表看懂五行與五臟的關係-第3頁

中醫給五臟劃分了五行屬性,十分精準,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 飲食養生:根據五行對應的臟腑,適當食用相應的食物。例如,金屬性臟腑肺氣虛弱,宜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山藥等。
  • 運動養生:不同的運動方式對應不同的五行屬性。例如,五行屬金的肺,適合進行較為緩和的運動,如游泳、太極等。
  • 生活方式:根據五行的特點,調整生活作息和情緒。例如,五行屬火的夏季,宜養心安神,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

通過遵循五行與五臟六腑的規律,我們可以有效維護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